《大宋文豪》

第238章 成为圣人的途径(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宋明理学是中国哲学史上继汉唐经学后的又一重要理论范式。

    而相较于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是从四个方面对儒家义理精神进行了深化拓展。

    分别是,宇宙论、本体论、心性论、工夫论。

    陆北顾不久前所见的张载,他的研究方向简单来讲,就是尝试将宇宙论与本体论统一起来。

    张载认为无形的“太虚”本身就是气,“虚”是形容气未聚而无形的本然状态,正是无形的气聚而有现象世界的万物,而天理就蕴藏在其中。

    其重要进步之处,就在于坚持了物质的第一性。

    当然,在嘉祐元年这个时间节点,张载的气本论还并未完善,所以还没有以气本论为基础向心性论进行深入探究。

    而此时对心性论和工夫论研究最深的,正是周敦颐。

    周敦颐的突出贡献,就是以心性论的“诚”来作为万物之源,开启了宋儒心性论本体化之路,初显出了一种融合本体论与心性论的思路,从而真正开启了儒家的“内圣”之维。

    二程的心性论,就是从周敦颐这里学的,而“性即理”理论的提出,则标志着宋儒本体论与心性论彻底圆融。

    至于后面的理学和心学,其实是一体两面的。

    不过陆北顾还是认为,二程学歪了,也不该批判坚持物质第一性的气本论,去走“天理人心”这条路。

    所以,他很有必要借着这个机会,深入了解一下周敦颐的心性论和工夫论。

    二者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工夫论不能离开心性论单独存在,心性论亦不能离开工夫论孤立地讲。

    至于周敦颐的心性论,陆北顾已经知道了.就是认为人只要一心至诚,心无妄念,意无私心,就能充分的体现本性而不为遮蔽,如此当然能够感通无隔于人、于物、于天。

    而工夫论便在说明如何才能通过实践做到这一点。

    实际效果如何,陆北顾还得体验一下。

    若是有用,平时拿来静心也是极好的,若是没用,扭头忘掉就好了。

    “所谓‘主静’之功,非枯坐顽空,亦非离群索居。”

    周敦颐示意陆北顾不必拘谨,起身走到书房中央稍宽敞处。

    “小友,且随我站立。”

    周敦颐自己先站定,身形松而不懈,如庭中翠竹,自有风骨。

    陆北顾看了看,心里暗自思忖,这倒是有点气功大师的意思。

    “身正则心正,心正则气顺。双目微垂,似闭非闭,目光内敛,不使外驰,收视返听。”

    所谓“收视返听”,是宋明儒者静坐或静立时收敛感官、专注内省的关键步骤,也是工夫论的实践。

    实际上,自周敦颐提出“主静无欲”的思想以后,儒学在思想形态上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即由“人是否可以成为圣人”进而发展到“人如何成为圣人”。

    前者属于本体论的领域,即人的内在成圣的根据,后者则显然属于工夫论的领域,即成圣的途径。

    陆王心学的主题除了要以内在化的“心本体”克服程朱理学外在化的“理本体”以外,还有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提出一套以静坐为核心的工夫论,从而为成圣找到途径。

    而自王阳明开始,所有心学儒者在工夫论的设定上,都是不约而同地以周敦颐的“静功”方法为基础的,只是在解读方面各有说法。

    ——换言之,陆北顾现在学的是中国哲学史上最原教旨的工夫论。

    陆北顾依言调整,努力让视线落在鼻尖前方尺许的虚空处,不再四处游移。

    “呼吸,当如春蚕吐丝,绵绵若存。”

    周敦颐的声音如同引导,带着一种奇特的韵律:“吸时,不必刻意深长,但求自然匀细;呼时,亦勿急促,缓缓吐出胸中浊气。意念随气息出入,知其来去,却不着意强求,是为‘勿忘勿助’。”

    “勿忘勿助”最开始是孟子提出的,后被宋明儒者如陈白沙、王阳明单独拎出来,当做修养心性的办法,主要强调既不散逸遗忘,也不刻意助长,保持自然平和。

    陆北顾尝试着跟随,初时还有些刻意,几息之后,渐渐感觉呼吸变得悠长了一些,胸腔中那股因压力和思虑而郁结的气息,似乎真的在缓缓排出。

    窗外风过竹林的簌簌声,书卷的陈旧气味,都仿佛被这专注的呼吸隔开了一层。

    “此为调息。”周敦颐观察着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