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文豪》

第30章 江川号子(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车前套着两匹马,辔头系着红缨,蹄铁都是崭新的,它们“唏律律”地打着响鼻,蹄子踏在青石板上就发出“铮铮”的响声。

    车夫是县衙常年雇用的老把式,头戴范阳笠,腰系青布带,手中长鞭从不轻易抽响......这也是父母官的体面,若在城中疾驰惊扰百姓终归是不好。

    一般来讲,如果是公务出行,那肯定是要有皂隶开道的,但此番算不得正式公务,所以仪从一切从简,只带了四名身着皂色公服,手持哨棒、朴刀的亲随。

    虽然人数少,但一来承平多年,在四川盆地内基本上是不可能遇到山匪的,二来这些人跟着李磐在西北前线都历练过,战斗力相当可靠。

    总而言之,在蜀地已足够煊赫。

    往合江县城外走的这一路,沿途百姓见黑漆马车与差役服色,纷纷避让道旁,士绅若远远望见,也必整衣冠揖拜。

    陆北顾坐在车中,只听车外马蹄嘚嘚、差役呼喝,忽然真切地意识到......这便是权力的具象,哪怕只是大宋官僚体系中最末梢的一节。

    出了合江县城,官道贴着长江南岸向前无限延伸。

    而位于城外的法王寺,此时正有不少穿着短衫的市夫①,对这座修建于前唐,几经战火损毁后反而重建得更加金碧辉煌的寺庙进行布置。

    数十人踩着两排梯子,开始悬挂如林般的彩色幡幢,上面绣有佛教经文或是吉祥图案,材质看起来都是丝绸的,可见法王寺之阔绰。

    “这是要到沐佛节了。”陆北顾听外面的人说道。

    过了法王寺再往前走就是野外了,因为汉夷杂处缘故,常见有竹楼临水而建,屋顶覆着厚厚的茅草,檐下挂着茱萸和风干的河鱼。

    时有赤脚的女人背着竹篓沿河而行,篓中盛满刚采的野菜,见官道上驶过官府的马车便低头避让,却又忍不住觉得气派而抬眼偷瞧。

    如今暮春时节,官道两旁的山桃花已谢了大半,零星的粉白花瓣沾在湿润的苔藓上。

    马车驶过合江县界的界碑时,正遇上一队茶客在道旁歇息,他们裹着桐油浸过的蓑衣,竹背夹上的茶包垒得比人还高,蒸腾出带着涩味的清香。

    “清明茶——”

    领头的茶客也不怕随行的带刀差役,反而甩着汗巾冲马车吆喝:“官人可要捎带些新芽?”

    李磐自然懒得搭理,陆北顾礼貌地掀开马车窗帘摆了摆手。

    很快,车马粼粼,车轮便碾着青石板上深深的辙痕渐行渐远。

    靠近泸州的方向,长江多了好多的江心岛,南岸的路也不再平坦,大片的山脉开始出现,从马车往外看,经常有樵夫的身影在云雾中时隐时现,斧斤之声与子规啼鸣混在一处。

    翌日午后,终于到了泸州州城南岸的渡口。

    在这里,他们要坐大船,把马车一同送到北岸,然后继续走官道向成都府方向前进。

    李磐欣赏地看着正在苦读从学正那里借来的《礼记举隅》的陆北顾,说道。

    “先别读书了,下来透透风吧,船得等会儿才从对岸开过来。”

    “是。”

    沉浸在书中的陆北顾这才恍然,原来这么快就到泸州了。

    一行人渡口边上的茶摊。

    此时正有几个妇人领着孩童摘桑叶,嫩绿的桑叶间偶尔露出红玛瑙似的桑葚,引得小童踮脚去够。

    陆北顾接过差役递来茶摊卖的青团,咬开糯皮就尝到了山野间的气息......这是用清明前后才有的嫩艾捣汁和的米面,裹着炒香的胡桃(即核桃)与野蜂蜜做成的食物。

    这种食物他原以为是江南才有的,没想到四川也有。

    不过想来也不奇怪,毕竟青团是起源于前唐的寒食节冷食之一,白居易当年在长安就留下过“寒食青团店,春低杨柳枝”的诗句。

    想来唐朝皇帝往蜀地跑的次数多了,把青团这种食物带过来也很正常。

    “嘿——咗!嘿——咗!””

    “这是?”

    渡口的喧嚣声中,那低沉而有力的号子声穿透了江风,引得咬着团子的陆北顾循声望去。

    江边,一艘满载盐包的木船正缓缓离岸。

    船身吃水极深,船头压着浪花,船尾的舵工紧握着舵,而船侧则排开十余名纤夫,他们赤膊弓背,粗麻纤绳深深勒进肩胛的皮肉里,在古铜色的肌肤上磨出暗红的血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