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行述》

第51章 易与经(2/3)

 比如说,两个性情相投、兴趣相仿的孩子,尤其小同学,开始很能玩到一起去,可以整日里混在一起,性相近;

    慢慢的,两个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出现变化,一个好学,一个贪玩,于是一个步入科研院所,一个步入社会打工,因为学习方向不同,他们的知识构成、思考维度、工作环境、交往群体差异变大,人生轨迹渐行渐远,习相远。

    其三,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这句话,为什么有感触呢?因为我在思考叛逆期教育,思考为什么我会跟孩子吵架,而孩子又敢跟我吵架?

    这句话,查了查常见的理解,孔子说:“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于是,我也按个人的理解,给这句话也新注了标点符号,本意是用于反思跟孩子吵架的事儿。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

    怎么理解呢?

    意思是,孔子可能是说:“只把自己放在上方高处、有知、智慧的角度,把别人置于下方低处、无知、愚昧的角度,则会固执己见、不易改变主张。”

    双方都这么想,都认为只有自己是对的,别人不对,应该听从自己意见,就会争吵、争执。毕竟“唯”字既有“唯一、只有”的意思,也有“命令、听从服从”的意思。

    所以,我的问题也在“唯上知”。自己情不自禁就以“上”到地球之外的高度,去看待一个普通孩子干事情,又觉得自己出于一片苦心、一片善心,坚持己见,想方设法让孩子按我的意思去办,这是不恰当的。

    男孩子13岁之前活的是父母的因果,13岁之后就要活一个自己的因果。

    当然,孩子问题也在“唯上知”。他自己觉得这世上的事儿,该知道的已经知道了,不该知道的也知道了,活的已经挺明白了。

    再加上从同龄人、从同龄人家庭、从身边社会、从鱼龙混杂的网络资讯、尤其从鱼目混珠的教育类书籍上,知道了代沟、潮流、知道了孩子叛逆期以及书上说父母该如何如何,他才是那个与时俱进的新青年、那个“上知”者。

    父母成了“下愚”,而且专家也说父母要跟孩子民主,做知心朋友,不应该打孩子,不吵才怪。

    提到“叛逆期”,则让我想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的另外两种理解。

    第一种,常见理解:

    “只有上等的智者与下等的愚者是改变不了的。”

    换句话说,我们这些自认,既不是上智者、也不算下愚者,只是处于中间的平常人、普罗大众是能被改变的。

    第二种,个人延展:

    “只有自认‘上等’的人知道真相,却戴上鬼头面具去蒙蔽欺骗眼中‘下等’的人。不移,就是不被带节奏。”

    “愚”字,本身就有愚弄的意思。

    为什么对叛逆期感触这么深呢?因为好好一个“青春期”,被“叛逆”这两个字给败坏了。

    我自己十几岁的时候,根本就不知道“叛逆期”这个名词,也不知道“叛逆期”的孩子会有那几种不好的表现形式,更不知道应对“叛逆期”的孩子,我的父母应该如何改变、如何控制自己,如何才算一个合格的家长。

    那时候,如果有孩子表现的太顽劣、太过分,对父母不恭敬,身边的邻居长辈、同学家长,师长会一起批评规劝、教育引导,孩子自己就会意识到哪些确实不好、不应该,不被社会认可,是一种少数的、不好的个体和现象,要改。

    直到长大成人、步入社会,回头看我们那一代人,以及往前岁月的年长者,不知道“叛逆期”为何物的我们,却活成了当今社会比较顽强抗造的一批人。

    再看现在的孩子,自从有了“叛逆期”的说法,并列举了十几种乃至几十种总结的“叛逆期”不堪的个案表现。

    一群明知道这些,都是青春期成长少数个案表现真相的“上等人”,硬把个案普及推广成所有孩子都会经历的必然。

    说成人生成长的必然阶段,尚可接受,却不该又把青春期“叛逆”的个案现象,普及成孩子都会出现的必然现象。

    后果就是,不知有多少孩子像我家的一样,读了这些科普的书,然后对标书上对“叛逆期”的各种论述,突然发现:

    嗷嚎!

    他处在青春期,就是叛逆期,就该叛逆,不叛逆不正常;

    叛逆期有十几种乃至几十种的爆发形式,他只爆发几种,算很正常,即便再爆几种,只要在清单里都算叛逆期;

    这个阶段别人还有打骂父母的呢,他已经表现很好了,甚至对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