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力挺徐妙云,干翻朱棣》

第一百七十一章 天降祥瑞(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洪武十六年,因黄易跟秦王朱樉的矛盾,导致黄易归隐七侠镇。

    现而今是洪武二十一年秋,太子病故,魏国公徐达病故。同年,马皇后病故。

    皇帝朱元璋在这一年仿佛瞬间老了十岁,整个皇宫里面,再无一人可以说话的。

    跟历史上相比,马皇后多活了六年,但太子朱标早死了四年。

    原本黄易一直在纠结,到底要不要反了大明?

    为了一己私很,重新让天下陷入战乱,显然有违自己的初衷。而且老朱带领汉人推翻了暴元,在民间呼声也是很高的,反明阻力很大。

    但太子遇刺身亡,皇帝重新把秦王送到关中,这件事让黄易下定了决心。

    去特么的家天下,你老朱心里只有朱家,拿整个大明当供养朱家的工具,即便史书上你功绩再大又如何?终究不过俗人一个!

    至于说反明很艰难?

    要真是在崇祯年间揭竿而起,反而显得无趣,老子打的就是精锐!

    如果史书没记错,你老朱还有十年寿命,既然你要恩将仇报杀我全家,那我就彻底摧毁你自傲的一切,就要在你活着的时候把仇报了,让你见识见识,什么才是真正的改天换地?

    辅佐明君富国强兵算什么?还不是便宜了你们一帮吸血鬼?

    要干就干一票大的,积极投身到街访全人类的伟大事业!

    洪武二十二年的一整年,黄易彻底销声匿迹,秦王朱樉气急败坏,在关中好一通盘剥造作,关中百姓苦不堪言,怨气冲天。

    洪武二十三年夏,凤鸣岐山,天降祥瑞。凤翔府岐山、郿县一带,多地惊现高产小麦,亩产八百到一千斤!

    消息一出,整个关中都震惊了!

    正常情况下,小麦亩产很低,五十斤是常态,一百斤是均量,一百五十斤就是高产了。

    北方平原居多,且地理气候适合种麦子为主食。

    南方山多地少,正好种植水稻,巧的是水稻一年两季甚至三季,所以亩产比小麦高许多,正好适合南方产粮的需求。

    历史上北方因为干旱、洪涝、蝗灾等等,容易发生灾祸,百姓流离失所,朝廷往往需要调集粮食去治灾。

    甚至向北征战调集军粮,都是从南方调集,足见南方产粮的稳定性,比北方强不少。

    可如果小麦的亩产能达到八百甚至一千斤,那就太了不起了,不用南方调粮,一家一户只要有五亩地,就能够保证顿顿吃上白面。

    “黄易,肯定是黄易搞的鬼!什么凤鸣岐山、天降祥瑞?分明就是造谣生事,此人果然有不臣之心。”

    长安城的秦王朱樉第一时间想到是黄易现身了,没想到他竟然躲在了岐山深处搅风搅雨,这次一定不能让他跑了。

    于是朱樉亲率五千长安卫,突袭郿县,势必要在凤翔府抓到黄易。

    凤翔府的知府、郿县的县令,听说秦王来了,还以为是朝廷派人过来记功的,纷纷赶去述职表功,说亩产八百确有其事,甚至还保留了一小片地方,故意等钦差到了再收割。

    秦王朱樉勃然大怒,下令焚毁麦田,敢有散播谣言者,杀无赦!

    消息一出,整个凤翔府骂声一片,朝廷昏庸无道,好不容易打出的粮食,天降祥瑞,你们却说我们造谣言,还要烧了我们的口粮?岂有此理?

    于是凤翔府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打出交农反官的旗号,声称要把无道秦王赶出关中。

    这一切都是黄易在背后策划。

    小麦大丰收是因为他搞出了化肥,让人背地里给麦田追肥,所以等麦收季节就出现了祥瑞。

    至于秦王朱樉过来平息谣言一事,他是真的没想到,这朱樉还真是最佳第六人。你如果说是来抓我黄易,那也就罢了,百姓们不会多事。

    可你偏偏在百姓的兴头上泼冷水,这不是茅坑里打灯笼,找死吗?

    一场凤翔府百姓和长安卫之间的大规模械斗,在郿县展开,双方打的头破血流,数千百姓打死打伤,长安卫被打的溃不成军,秦王朱樉重伤逃窜。

    长安城头,不知何时已经换了旗号,秦王朱樉被拦在了城门口。

    “混账,还不给本王开门?今日守将是谁?尔等找死吗?”秦王朱樉在下面歇斯底里的大喊。

    城门缓缓打开,黄易坐着轮椅,被人推着走了出来。

    “秦王朱樉?多年不见了,还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