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第73章 子债父偿(1/2)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休沐日,陈砚和杨夫子等人一同回了周家。

    几年不见,出外游学的周荣变得又黑又瘦,双眼却是炯炯有神,仿佛脱胎换骨了。

    瞧见陈砚身上的青衫,周荣拍了拍他的肩膀,爽朗笑道:“九岁的院案首,可力压整个东阳府的士子了。比我强,果然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又神秘兮兮拿出一幅画给陈砚,特意叮嘱他回家看。

    陈砚依言将画收好。

    周荣出手,肯定值钱。

    周既白得到的是一个笔架,周荣笑着揉揉他的头,道:“笔便是再写得多,最终也要在笔架上歇歇,来日方长,切莫因此伤怀。”

    周既白喉头堵得慌,怕别人看出异常,就胡乱点点头。

    再看杨夫子,周荣又被吓了一跳:“杨夫子,你头发去哪儿了?”

    杨夫子悲切:“被你两个儿子霍霍光了。”

    别人哪里知道他过的是什么苦日子。

    周荣道:“我正好带了坛好酒回来,咱们两人一醉方休!”

    周荣归来,整个周家都像是活了过来,人人忙得团团转。

    周荣潇洒地跟杨夫子喝了一杯又一杯。

    杨夫子醉后,便向周荣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述说着陈砚的种种“恶行”。

    “我都这把年纪了,本是想归乡养老,如今过的却是比当初求学苦读还累。”

    杨夫子眼眶湿润。

    他孤身一人,便是再苦再累也没个人述说,今个儿逮着周荣,必要狠狠倒倒苦水。

    这都是周荣该受的。

    谁让陈砚和周既白都是他儿子。

    这叫子债父偿!

    毫无心理准备的周荣哪里受得住杨夫子如此滔天的怨气,当即趴在桌子上装睡。

    杨夫子哪里能如他的愿,凑到他耳边一句句絮叨。

    譬如陈砚每日逼着他抄书,譬如周既白大半夜叫醒他要他改文章。

    “我哪儿是先生,我比长工还不如!长工还有休息的时候呐!”

    周荣还是被逼着坐了起来,拱手朝着杨夫子行礼:“苦了你了。”

    杨夫子的诉苦到此戛然而止,给两人斟满酒,一杯又一杯喝着,终于醉倒。

    周既白是全程听完了,心里颇为愧疚。

    他便翻开小册子,看到陈砚临走说的话:“对夫子的多同情一分,就是对我们的前程不负责。唯有出人头地,方才能报师恩。”

    周既白深以为然,并用力点了点头,心底的愧疚烟消云散。

    他决定了,往后要更加刻苦,早日中生员,方才能让杨夫子的苦累不白受。

    至于陈砚……

    他在杨夫子一开始诉苦时就跑了。

    回到家后就躲在屋子里将画打开。

    是一幅秋收图。

    农户们在田野忙碌,将粮食收回家,一派喜气。

    画工精湛,光是看到就让人心生愉悦,情绪感染力极强。

    可见画这幅画时,作者是颇有感悟的。

    再看落款,并非什么名家,而是周荣。

    陈砚有一瞬的诧异,很快就明白了令周荣脱胎换骨的东西,就藏在这幅画里。

    陈砚顿觉这实在太过珍贵,不愿让其蒙尘,小心翼翼地卷好藏进木箱子里。

    他却不知,不久的将来他会将这幅画拿出来,日日观摩。

    此次周荣归来,是因出外游学感悟良多,所做文章已非昔日可比。

    杨夫子更是赞道:“已是进士之姿。”

    周荣匆匆归来,歇了十来天就又要启程赴京赶考。

    陈砚等人一同将他送到府城。

    临走,周荣笑着对陈砚道:“我游学两年,所感悟全在那幅画里,你可别白费了。”

    陈砚应道:“我已有所悟,爹要挣得功名,方才能让百姓有饭吃有衣穿。”

    周荣便知他懂了,笑容更甚:“好,爹就为你们挣个功名回来!”

    周荣的马车再次离去。

    与上次不同,此次的周荣浑身带着一股子气势,志在必得的气势。

    杨夫子感慨:“此次茂之必能高中。”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