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从洪武末年开始》

265-黄子澄是真不服(3/4)

廷若是愿意退步议和,绝对威严尽失。

    什么是朝廷?!

    朝廷打胜了,可以彰显和平之心,诏安或者议和,但是打输了议和,朱允炆就是再傻也不可能同意。

    朱棣这么做,摆明了欺负大侄子。

    试想,朱棣这番自辩自表心意,想必肯定能让一些温和的朝臣心有好感,哪怕就连不愿意战乱的天下百姓,也会念朱棣一个好。

    俗称,得了便宜还要卖乖。

    朱棣兴致勃勃的开始组织语言,书写奏疏,写完后让甄武等人加上名字,让人送了出去,随后众将下去整军回北平。

    甄武是知道朱允炆绝对不同意罢兵的,而且也清楚耿炳文之后就该李景隆上场了,他还隐约有些记得李景隆将会一路打到北平城,但具体什么时候打到的甄武就不清楚了。

    但是甄武在大军行至涿州时,特意请示朱棣,在涿州多留了一些人马,并且亲自叮嘱了一番李司好好防备,试图看看能不能改变历史。

    李司是涿州城守将,算是甄武一派的人,对于甄武的叮嘱自然是拍胸脯保证,这让甄武放心不少。

    甄武心想,北平城前有涿州城拦路,只要李景隆打过来,涿州没有第一时间攻破,他们就可以增兵至涿州,这样也不会被李景隆直接打到北平城。

    说起来,他的家里人都在北平,实不愿看到北平陷入动荡。

    ……

    而这个时候,南京城,朝堂上已经掀起了滔天的大波。

    前些日子的雄县,莫州之败,所有人都还可以用攻势受到小挫来解释,可耿炳文十三万大军被燕军打散,打没了,还被燕军压在城里暴打了三天,最后扬长而去。

    这还能怎么解释。

    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败仗。

    尤其是朱允炆收到朱棣的上书后,被里面的内容气的浑身发抖,坐在龙椅上,暗中紧紧的捏住拳头,青筋暴起,足可见他心中的怒火有多么的旺盛。

    可朝堂上监察御史康郁,仿佛看不到朱允炆的怒火,依旧在表达着自己的政见。

    “世上最让人悲痛的事情,莫过于亲人反目,如今诸王,皆是太祖所遗亲子,论尊贵皆是陛下的叔父,怎么能听一二之臣的一己偏见,而损亲情之谊,试想,当初若不是某些人进谗言,至灾祸加诛燕王,燕王又怎会举兵反抗,现在陛下不妨看看,燕王举兵才两月有余,朝廷前后调兵不下五十万人,可有抓获燕王臣属一人?现下朝廷兵败,这何尝不是太祖之灵,不愿见到亲族刀兵相见,所给的警示呢,陛下不妨再想想,这又何尝不是天下谋臣所不愿献计之苦果,要不然何至兵败与此,如此有违天道,有违人道之伐举,臣敢断言,若常以往,不出十年,定悔之晚矣。”

    康郁说的悲切感伤,跪下来老泪纵横道:“所以,臣恳求陛下,以收攻伐之心,用仁义行为感化诸王,以固我大明昌平久安。”

    朱允炆眼睛仿佛要吃人一般,康郁却视而不见。

    而此刻,黄子澄大怒的站了出来:“康御史可是在说黄某是谗佞小人?”

    康郁侧目瞥了一眼黄子澄,淡淡的来了句:“不敢。”

    黄子澄大怒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时受挫,怎令你个匹夫恐成这般,我朝兵百万,疆万里,区区燕王一地之兵,侥幸占了一丝便宜,就如乞儿路捡一文,你便要把乞儿看做百万富商不成。”

    “你难道是这般看待兵事的?”康郁震惊,随后怒问。

    “我这般有何错?陛下顷刻间便可再能聚兵五十万,四面攻北平,众寡悬殊,燕王如何能敌,岂不是手到擒来,区区讨伐燕王,又岂是难事?以黄某之见,现下小败一场,未尝不是坏事,让众将心生雪耻之怒,力压北平,想必不出今年,战事定平,而燕王定会被送入京师,到时候康御史不妨去见一见,能让陛下悔之晚矣的燕王。”

    “你…一派胡言,战事怎么单以数量而论之,你…你真是个误国奸佞啊。”

    “你个老匹夫才是奸佞。”

    ……

    两人顿时在朝堂上争吵了起来,热热闹闹的仿佛泼妇骂街一样,朱允炆被扰的头疼,愤愤起身,挥手退朝。

    黄子澄见状,没了和康郁的争执之心,心念一转,屁颠颠的追着去往书房觐见朱允炆,而康郁到黄子澄这般,心中更是气急。

    他的一个老友过来安慰康郁。

    “你这般又是何苦呢,黄子澄是上位的讲师旧人,圣眷正隆,你这不是自讨苦吃吗,以我看,你今天闹这一遭,这辈子官算是做到头了。”

    康郁却不在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