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反派世子之后》

288 “高祖武皇帝与他的七位夫人们”(正文完结)(3/7)

>    无数极西之地的人们开始向往这神秘强大的东方之王朝。

    纷纷派遣商队使团,前往东方。

    「丝绸之路」一时人来人往、繁荣无比。

    为大乾带来关税与商税无数。

    在一定程度为摄政王执政时期,减免百姓赋税之举措定下了经济基础。

    ……

    藩王之乱平定后。

    大乾百废待兴。

    摄政王在开疆拓土、稳固边境的同时,也致力于恢复民生、与民生息。

    摄政王奉行「轻徭薄赋」之策。

    在藩王之乱平定后,主动提出为天下万民减免了一年赋税。

    而饱受战乱之苦的南方诸州,更是直接免除了三年劳役徭役。

    摄政王知人善任,且用人唯贤,不问出身、不问性别。

    其一手提拔扶持的女丞相秦婧,也是一代名相,有其父秦书正之风,实施了许多开明创新之举措。

    朝堂上,户部尚书顾北橘,礼部尚书陈丹阳,刑部尚书来俊臣,工部尚书岑千绘等人皆是忠臣能吏。

    军队中,柱国将军叶长天、李灭陵、南川越、诸珙祁、郭思远、燕骁等人也皆是一代名将。

    对于边境附属之国的异族问题上,

    摄政王将汉族与胡族一视同仁。

    尊重边族风俗的同时,又加强王朝中央对附属国的控制与驻军,稳固边境,开放互市,甚至允许胡人入大乾为官。

    附属国西金之王,更是奉大乾摄政王为「万王之王」。

    史书记载——

    昭武年间。

    摄政王统摄朝政,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四边安定的治世局面,史称为「昭武之治」。

    ……

    昭武中期。

    大乾国力强盛。

    「丝绸之路」已然满足不了愈发繁荣的商队贸易。

    在摄政王的允许与支持下,无数大乾王朝支持的商队,开始把目光望向更南方、以及更东方。

    他们决定开辟南洋、东海。

    陆路商队从百越、云贵之地而南下。

    航海家们又从东海蓬莱乘坐海船远航。

    无数大乾王朝控制的陆路商队与南洋半岛上的国家建立了联系,航海家们发现了南洋、东海之上的诸多岛屿小型王国。

    他们一边贸易的同时,一边宣扬大乾之国威、摄政王之威名。

    无数南洋国家对大乾王朝、以及那位站于权力顶峰的年轻摄政王感到好奇与崇拜,纷纷前来朝拜。

    极西之地的国家也有大量官方使团穿过「丝绸之路」,来到大乾国都燕北朝拜。

    一时间,万国来朝。

    「昭武之治」达到了鼎盛时期。

    摄政王更是在前来朝拜的诸国国王面前,亲自设置「不征之国」,以示友好。

    (穷乡僻壤的打个球?摄政王内心小人摊手。)

    ……

    天下大定数年以后。

    万民只知有摄政王,而不知有皇帝。

    无数追随于摄政王的群臣,一方面出于为摄政王着想,一方面出于为自身前途着想,开始劝谏摄政王登基称帝。

    而摄政王则是一直明确拒绝了臣子的这类建议。

    后世史官们,多认为是因为摄政王世食大乾俸禄,不愿僭越称帝。

    而只有摄政王的心腹、礼部尚书陈丹阳,在一次询问中才得知真正缘由。

    当时,

    摄政王否决了陈丹阳的一封言辞华丽至极的劝进文书,直言道——

    「称帝一事,今后就不必再提了。」

    陈丹阳不解至极,「王上,臣想知道,王上为何如此抗拒称帝。」

    摄政王闻言,放下了手中的批阅奏疏,抬眼看了看陈丹阳。

    摄政王的眼底常有阴霾,喜怒不形于色,且不怒而自威。

    陈丹阳登时便只觉得自己后背的衣襟都湿了。

    他都不知道自己刚刚哪里来的胆子竟然敢追问摄政王的决策。

    而摄政王,倒并没有生气。

    他竟然还捏了捏自己的下巴,然后回道——

    「并非抗拒,只是……本王答应过灵蕊,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