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纪元》

72 死于征途的宿命(2/5)

  他们这个弃地,指的就是大宁和东胜。

    关于弃守大宁。

    最初的说法,是朱棣为了酬谢朵颜三卫在靖难中的帮助,割地给了兀良哈。但是朵颜三卫并没有参与靖难,他们入驻大宁周边,那都到了土木之变以后了,而且在俺答汗兴起之前,他们一直都很安分,并没有入寇行为。

    最新的说法,是说靖难之役把河北、山东打成了无人区,朱棣不得不将大宁卫所南挪,充实北京周边人口,结果造成了明朝北部防线的南迁。

    靖难是造成了明朝在北方人手短缺,只能暂时浓缩一把。

    那请问,永乐之初弃守大宁,是明朝在北方没人。但二十年后,北方人口日渐恢复,晚年的朱棣为何还不恢复大宁?难不成朱棣的战略眼光就这么短视,看不透大宁拱卫边疆的重要性?

    大宁啊,这个前哨卫所有多重要,他爹朱元璋可以看出来,后世人可以看出来,就偏偏身经百战的朱棣看不出来?你认为可能吗?说白了,就是后勤压力太大。

    朱元璋初设大宁,除了散出银锭和征发民夫外,单是粮草就耗费了123万石。

    这是个什么概念?朱棣北征,每次才耗费40万石左右。即使是耗费最巨的第一次北征,才用了95万石。换句话说,养一个大宁,所花费的粮食,相当于可以让朱棣北征两次了。

    换你是朱棣,你是继续养着个孤悬塞外的大宁,还是主动出击干蒙古啊?

    洪武年间,老朱是顷开平甘肃诸地养一大宁,才让大宁的粮食储备短暂的充足了一把。

    到了永乐年间,大宁的战略意义其实大不如前。朱棣就觉得,与其被动防御,不如主动出击。于是,做出了南撤大宁的战略调整,把节省下来的人力和物力,用到了五次北征上。

    “今灭此残虏,惟守开平、兴和、宁夏、甘肃、大宁、辽东,则边境可永无事矣。”

    朱棣把大宁和兴和、宁夏、甘肃等地相提并论,可以看出,朱棣并没有真的想要永久放弃大宁。

    叶向高(明朝内阁辅臣)在《皇明四夷考》中说过,朱棣是想打算消灭鞑靼后,再恢复大宁,只是他本人猝然驾崩榆木川,于是“雄谟莫究,遗憾可知”。这属于蒙古未灭身先死,恢复大宁的后续就这么太监了。

    的确,朱棣重视权宜之计忽视结构平衡,属于是一次“失误”,但是朱棣通过“广设羁縻卫所”和“主动出击”的方式,以战术上的主动弥补了战略上的被动,只是由于“后代君主缺少朱棣的雄才大略”,这才导致明朝中后期边疆出现了重大危机。

    换句话说,这个锅,是后来明朝皇帝的,甩不到朱棣的头上!

    跟着大宁一起回来的,还有兴和,也是同样的原因在永乐元年回迁。之后兴和就成了朱棣北征的中转站。

    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载:

    洪武末,调大兴卫左所来守兴和,是为兴和所。至是,以兴和无援,置移镇城。所微不书,兴和必书者,弃地也。或问兴和之所以弃,曰余闻之土人云新兴伯谭某者,镇守兴和,尝出猎,守备王涣候之郊中酒,为伏虏所缚,因胁其从人乘昏呼门,守者不察,纳之,城遂陷。问其年不知,曰国初事也。今考成祖北征,每驻兴和,而所卒不复,岂以其孤绝难守,鉴涣事邪?然自是遂失兴和矣。

    说阿鲁台在永乐二十年攻陷兴和所,打了朱棣的脸云云,那时候兴和连个人都没有,你阿鲁台唱戏给鬼神听是吧?

    不过是永乐十九年,阿鲁台因不知名原因流窜到了兴和一带,引起了朱棣的警惕,这才有了后来的第三次北征,你还真当阿鲁台敢故意挑衅朱棣啊?

    至于弃守东胜,是因为没人。这里的没人,是指没有敌人。

    在明初,河套地区根本没有蒙古人驻牧,这一带就是无人区。

    所以,东胜最早只是一个拱卫大同的中转站,在设立之初,它就与河套地区半毛钱关系都没有。因为河套无人,你在一个无人区放一个卫所,除了让后世的网友看着地图上的涂色印记激动一把外,只会凭空给开中盐商增添麻烦。

    东胜卫士兵的日常,就是种种地,管理民户,偶尔吹牛打屁,没了...

    没仗打啊……

    恰好,此时河北又缺人,朱棣就干脆把东胜挪到河北了。

    就可以把河套划出明朝版图外了?

    明朝没在这里驻军,那鞑子们难不成就在这里驻军了?

    一个三无地带,颜色能涂到蒙古那边的?

    难不成阿鲁台的牙账就驻扎在长城脚下了不成?

    蒙古人真正大批进入河套,是在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