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堡之变后。
在成弘之际,他们和明军玩起了“搜套游戏”,河套一直在两家之间反复易手。
直到嘉靖年间,俺答汗崛起,入住河套,不走了,这时明朝才算是“失了套”。
可问题是,这时候距离朱棣死球都一百来年了。
请问他是开了天眼了还是咋,知道后世子孙能把河套玩丢了?
关于五征蒙古,朱棣晚年对鞑靼重拳出击,导致瓦剌坐大,漠北均势失衡,最终酿造了土木堡之变。先不说这个时间线和逻辑链有多么离谱。
鞑靼被灭,瓦拉崛起,本就是朱棣想看到的局面。
因为这就是他晚年的真实战略目的,而不是维持什么狗屁的“漠北均势”!
法国历史学家勒内·格鲁塞的《草原帝国》说道:
明朝伟大的永乐皇帝所贯彻的政策,即为了打倒忽必烈家族而扶持年轻的发展中的卫拉特势力,是在他死后才见效的。
朱棣贯彻的政策,就是灭掉北元正统的鞑靼本部,而瓦剌就是他寻找的帮手。
只可惜朱棣天不假年,他的这一伟大构想,在他死后才得以实现。
这也可以看出,为何朱棣在最后三年每年一征。
他不听夏元吉劝告,不计后果的打击鞑靼,很可能就是朱棣那时候身体已经不好了,想着趁自己活着,一劳永逸的把阿鲁台问题解决掉。
只是没想到还是没看到那一天,但他的好圣孙看到了。
很多人都不知道宣德时期是明朝收复蒙古的好机会,不说类似清朝那样盟旗制度外加联姻牢牢把控,毕竟清朝有民族buff,但是明朝最起码可以和唐朝那样羁縻漠北或者漠南,但是朱瞻基对此战略失误太大。
宣德六年,阿鲁台被瓦剌各种吊打,放弃了呼伦贝尔草原,逃亡漠南。
此时,阿鲁台就在明朝近塞,并且已无法约束麾下的永谢布十营,跑都跑不动了。
这个剧本熟悉不?
西汉时,南匈奴被北匈奴追的上天无路入地无门,逃到了漠南,于是在汉宣帝的招降下,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从此成为汉朝的北方门户。
唐朝时,颉利可汗因为遭到铁勒诸部和薛延陀汗国的排挤,不得不驻守漠南,于是被李靖闪袭,唐军一战灭亡突厥。
清朝时,外喀尔喀三部因为遭到噶尔丹的进攻,不得不南下归附满清,于是康熙兵不血刃,白捡了一个漠北。
基本上都是一个路数:草原霸主遭到另一个霸主的追杀,穷途末路之际,归附或者投降中原王朝,无奈成为中原王朝掌控大漠草原的工具人。
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明朝也出现过。
就是在宣德六年。
朱棣穷尽毕生心力,就是为了现下这个大好局面。
只是他有生之年没有看到,就把这个良机给到了朱瞻基手中。
汉宣帝、唐太宗、康熙帝都抓住了这个机会。
结果……
你朱瞻基干了个啥?
当时就有廷臣建议,趁机出兵阿鲁台,彻底收降鞑靼的永谢布十营。
结果你猜朱瞻基咋说的?
“乘人之危而击之,岂仁义之师。”
然后还遣使鞑靼,告诉阿鲁台不要怕,我们不会趁机打你们的,同时勒令大同总兵郑亨不准出兵。
有明一朝二百来年,如果真要说有什么机会可以吞并蒙古、整合草原,那么就是宣德六年。
就这么活生生的被朱瞻基错过了。
关键在于,你朱瞻基就算不趁机收服鞑靼,好歹扶植一下,遏止一下瓦剌的发展,也不失为次要选择吧?
可问题是你朱瞻基啥也没干啊。
整个仁宣时期,朱棣的好儿孙就坐视瓦剌脱欢暗杀太平、把秃孛罗,整合瓦剌三部;然后击败阿鲁台,吞并鞑靼;掳走哈密王,控制关西七卫;收服兀良哈三卫、侵略海西女真……真就全程眼瞎,没有做任何的干预!
他眼睁睁看着,绰罗斯部从偏居西北的小老弟成长为统一整个蒙古高原的瓦剌汗国。
朱棣用一生心血,把饭嚼碎了,眼巴巴的喂到了好孙子嘴里,然后……他就这么给一口吐了。跟这个比起来,朱瞻基弃安南那都算小事儿,顺便提一句,安南自此以后再也没能收复,啊对,现在改了个名字叫越南了。
土木堡之变真正的始作俑者,就是朱瞻基。
他不但浪掉了自己爷爷一生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