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纪元》

72 死于征途的宿命(5/5)

,仁宗只在位一年,算不上一个时代,即使他再英明,也不可能在一年间将国家治理成盛世;宣宗只在位十年,基本上只是个守成之君,其统治期间的相对太平也是永乐朝鼎盛的余绪。

    为什么要吹宣德之治,不过就是休养生息,与民更使,重要文官罢了。武将们大多丘八一个,史书还不是那些文官来编?他们作为既得利益者,当然不吝啬笔墨吹嘘咯。

    但是我们后人要清楚!

    正是在明成祖永乐年间,出现了郑和下西洋的空前壮举,在东北设立了奴儿干都司,组织三千文士编纂了《水乐大典》;他五征漠北,八十万大军下安南,大规模营建并迁都北京,浚通大运河,使大运河一年的漕运能力由不过50万石提高到500余万石。

    永乐时还陆续兴办了一些浩大的工程,却国力不绌。这种盛世景象,是明朝其他时期见不到的。因此,称“永乐盛世”更合乎历史实际。这一切都是以永乐时的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永乐年间,朱棣因后勤压力做出了南撤战线的战略调整,为了弥补卫所后移的短板,他开始寻求战术上的主动,采用抑强扶弱的方式,先后两次出击大漠,使得瓦剌和鞑靼在名义上称臣。

    在永乐后期,因为阿鲁台的桀骜不驯,让朱棣下决心一劳永逸的解决掉鞑靼本部,于是采取扶植瓦剌的办法,在晚年三次北征,一步步削弱和压缩鞑靼的生存空间,试图达到彻底灭亡鞑靼的战略目标。

    但是朱棣出师未捷身先死,驾崩在了榆木川,但他的战略规划还在继续,脱欢正如朱棣生前的剧本所料,慢慢将阿鲁台逼至绝境,为明朝收服鞑靼创造了千载难逢的良机。

    只是朱棣万万没想到,他选择的继承人时走了眼,所谓的“好圣孙”中看不中用,“善于作秀而并无多少雄才大略”。他不但错过了这个控制草原的良机,还坐视瓦剌一天天的壮大,成为横在明朝北部的心腹大患,最终酿造了可怕的后果:土木堡之变。

    所谓的仁宣之治,不过就是在吃朱棣的老本,为永乐盛世的余绪罢了。

    平定天下,迁都北京,修成大典,沟通南洋,威震四海,平定安南,打压蒙古。

    以上就是朱棣同志的主要政绩史。在执政的前十几年中,他不停地忙活,不停地工作,付出了许多心血,也获得了许多成就,正是这些成就为他赢得了一代英主的名誉。

    对于朱棣的评价,我实在是不敢班门弄斧,而《明史》固然有很多缺漏,但是我认为,在对朱棣的评价上,纵观诸史,无出其右者: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得评如此,足当含笑九泉!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