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业,还给自己儿子挖了一个大坑,的确,主观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王振和朱祁镇瞎指挥所致,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在土木堡之战打响前,在猫儿庄、鹞儿岭明军已经遭遇了两场野战的惨败,阵亡数万人。
这两场战争总没有王振和朱祁镇瞎指挥吧?可为啥明军还是打不过瓦剌兵?
还不都是仁宣时期,武备松弛,放任卫所制败坏,明军的野战能力彻底退化了呗。
外加朱瞻基的放任,土木堡之变前的瓦剌,版图已经不下于当年铁木真刚统一时的蒙古帝国,也先的铁骑都扫荡到乌兹别克了。
此消彼长下,你把朱棣本人放在正统十四年,怕不是也得先避其锋芒,你的好圣孙都把爷爷留的精兵给玩烂了,这还打个锤子啊?
土木之变,这锅说到底就是朱瞻基的,还想甩给谁啊?
土木堡之变的源头是朱瞻基,早在明朝时,就有人提出类似的观点了,如弘治时期的治理边疆的大臣马文升:
“言天下之安危系武备之修否,我太祖高皇帝以武功定天下,凡私役一军,私借一马者,皆有重罚,虽有兴造竟不劳军,三十馀年海内晏然。太宗文皇帝迁都北平,于武备尤为注意,故出塞千里,胡虏远遯。宣德以来武备渐弛,迨至正统,民不知兵,所以有土木之败迩。”
嘉靖时期,参与张璁变法的霍韬:
“世传三杨入阁,极一时勋名之盛,不知三杨坏我太祖之法已多矣。上下要安,苟且度日,卒始正统之乱。”
这里谈的是三杨,一看就知道是为尊者讳,故意给朱瞻基留面子,谁都知道真正拍板的还不是你朱瞻基啊?
《宣德皇帝传》:
“王振的专权和明英宗的无能导致了土木之变的惨败,但在当时的情况下,瞻基那些能干的老臣和经过调整完善的社会制度,几乎无力阻止这一惨败。从这个意义上讲,土木之变是宣德时期政治隐患(边疆、武备、阉祸)的总爆发,既是封建制度的悲剧,也是瞻基个人的悲剧。”
所以,朱瞻基才是导致明朝由盛转衰的罪魁祸首。
有人惋惜朱瞻基怎么才在位十年,幸亏这货只在位了十年,他要是继续活下去,等到麓川思任发叛乱的时候,以他一贯的做事风格,大概率又要撤军弃地,到时候西南能不能保住这还两说呢。
好圣孙好圣孙,他好个鸟的圣孙!明仁宗朱胖胖就撇得了干系?
安南事坏,就是朱胖胖擅自给前线将领下命令,在大优势下要求用仁义招降,这个微操秀得跟当年隋炀帝一征高丽似的,真特么将从中御,还是从北京往安南御,你倒是御的够远啊?后世也有一位微操大师,遥遥电话指挥,然后给人赶到台湾去了。
至于有人说朱棣的盛世,一半的功劳都在朱高炽,什么永乐大帝,那是朕的征北大将军。
你尬不尬?
朱棣只是在北征途中,才会让太子监国。
而且朱棣五次北征,后三次都集中在最后三年,前两次出塞也就是个把月就回来了,五次北征总共也就两年。
永乐一朝二十二年,你朱高炽监了两年的国,就要把永乐盛世的功劳分走一半,你脸咋这么大呢?
朱棣好大喜功,仁宣不得不战略收缩,这就是扯淡。
永乐时期,说来说去不过一个唐赛儿起义。
这场起义,参与者够不够一万人还两说呢,波及范围就两个县,这么小规模的起义怎么就代表永乐一朝民不聊生了?
反观“休养生息”的仁宣之治,在十一年的治理之后,正统初年就爆发了邓茂七、叶宗留以及东南矿工大起义,每一个都是数万人,波及数省的那种。朱胖胖父子这两位“仁君”,又是怎么把这么大的起义给“修养”出来的。
在财政上,都说朱棣花钱如流水,还是仁宣父子懂得勤俭持家。
然而,宣德五年,工部尚书黄福却表示:
“永乐间,虽营建北京,南征交趾,北伐沙漠,而供给未尝乏绝。近年以来,无大营造、征伐之费,当有数年之积,而仓粮每岁仅足,设有水旱之灾,征调之用,将何以给之?”
自己看看这脸蛋打的响不响?到底谁在位期间的国库更穷啊?
以前,当人们谈到明代治理较好的时期时,常常提到所谓“仁宣之治”。但是战绩有时会说谎,战线永远不会说谎;国力有时会说谎,但人口和土地永远不会说谎;
而仁宣之治期间,山西,北平,大宁行都司故地被蒙古人占领,奴儿干都司和交趾布政使司被放弃,明朝战线全面收缩,首都直接暴露在边境线上。
实际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