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奔波于疆场?」
接着,工部尚书兼侍读姚希得也说道,「老臣也以为,不可以当年之勇来论今时之事,朱左谏不免有些想当然了,陈相多年不问政事,仓促间如何能掌握局势?」
姚希得倒不是对陈韡有意见,而是朱熠曾经弹劾过他,害得他被罢免过,因此趁机打脸添堵罢了。
接着又有几个大臣提出反对,而赵官家想了想,也只好作罢,「既然陈子华不合适,那列位臣工还有人选举荐么?」
秘书郎中吕中出班道,「臣以为,此番大任,非燕王殿下莫属!燕王之才众所周知,且对兵事也极有造诣,不管从哪方面来说,燕王殿下都是最合适的人选。」
顺便说一下,吕中乃是泉州晋江人。
对他这番话,群臣也是忍不住腹诽不已。
这家伙也真是睁眼说瞎话,燕王有才华,大家是承认的,但哪来的兵事造诣?
最多也就是在吴江据城而守,抵御过叛军而已,他本人在其中未必有什么真正的功劳。
再怎么说,燕王也不过十六岁的少年,军国大事可不是儿戏。
可是很快有许多大小官员冒出来,都表示燕王是处置福建叛乱的最佳人选。
燕王一系的官员,由于大量外放,朝中剩下的人不多,王爚、钱焘、洪天锡几个,虽然感觉到风头不对,也提出反对燕王为帅,但声音却被淹没在一片赞同之中。
赵官家只求尽快解决事情,也没多想,便拍板,「那就让燕王去吧……嗯,不过他毕竟年轻,就让陈子华给他搭把手,还有,朱左谏也是个有勇有谋之人,也去帮帮他。……来人,速召燕王上朝……好了,主帅选定了,但也不能让他空着手去,趁这工夫,大家找找,从两淮或者京湖抽调些精兵强将来。」
这也是应有之意,福建虽然也有驻泊禁军,可早就烂了底子,唯一能打仗的也就左翼军了,可是其中大部分都被谢方叔派去流求了。
既然是皇储出征,那肯定也不能马虎,可不是三五千就能应付的,怎么说也得调集个万把精兵吧。
但等大家翻着兵册和
地图,想要找出可供调遣的兵力时,却傻了眼。
两淮方向,前阵子刚被蒙古的顺天万户张柔捅了一刀,虽然最后宋朝赢了,可是损失也不小,参战的部队需要休整,没参战的也要防备蒙古人下一次入侵。
而京湖方向呢,也正被董文蔚和史权袭扰,蒙军甚至一度绕过襄阳深入到了荆门附近,而京湖制置大使吴渊刚刚才奏请朝廷派一万兵马增援夔州路,以防备大理方向蒙军实施切割四川与京湖的战略。
朝廷原本打算让吴渊先自己想办法抽调五千兵去增援,然后再从沿江方面抽五千给他补缺口。
这样的情况下,京湖怎么可能还抽得出兵来?
就连沿江制置司,恐怕也没有多少兵力能再往外调了。
这可怎么搞?难不成让燕王带临安的兵油子前去么?
临安兵力是不少,可能动的基本不能打,能打的肯定也不能随便动啊。
至于东卫那些娃娃兵,大臣们连考虑都没考虑。
到了这时候,燕王一系才发现不妙,都开始不安起来……
手机站全新改版升级地址:http://wap.xbiqugu.la,数据和书签与电脑站同步,无广告清新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