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尊真人童蒙与赵云合力逐退二人,救下宝云禅师童渊。
宝云禅师见赵云已初具天尊真人神威,强忍伤痛:“难为兄长,收得如此佳徒,可喜可贺!”
天尊真人说:“早闻贤弟有两佳徒,吾只有一,何贺之有?”
言至此,突然想起未见张绣、张任二人,便问:“两位师侄安在?”
宝云禅师叹说:“吾两孽徒,均天纵奇才,然虎狼成性。怪为弟一时心慈,收之门下,终为所害,岂非天意?”
遂将张绣、张任二人恃艺骄纵,勾搭卿女,始乱终弃,私自下山,告白天尊真人。
天尊真人叹息良久,方将来意言明。
宝云禅师劝说:“目今阉竖掌朝乱政,黄巾揭竿而起,誓不两立。兄现令子龙出山,是扶汉还是助民?莫若待时局明晰,再下山不迟。”
天尊真人颔首称善,又见宝云禅师伤势颇重,便迁居于此,一面照料胞弟伤情,一面督促赵云继续习练文才武艺。
宝云禅师极喜赵云,亦时时在旁指点。
故赵云虽称宝云禅师师叔,其实也是师傅。
有一天,赵云正在山中习武练箭,忽见一白猿从身旁掠过,奔势若飞。
赵云激起少年心性,提气纵身,紧追不舍。
追至后山,只见崇山峻岭,层峦叠嶂;苍松翠柏,直耸云天;百花盛开,争奇斗妍,别有一番天地。
白猿虽然上蹦下窜,却实难逃脱赵云追赶。
急切间,倏然入一山洞,隐身不见。
赵云探身观望,见洞内乱石嶙峋,深不见底,怏怏而归,告之二位师傅。
宝云禅师闻言大喜:“猿之为白,千年之寿,已有灵根,非宝地不栖。子龙得非有仙缘乎?”
两人随赵云复至后山山洞。天尊真人说:“徒儿可进去一观,遇有奇缘也未可知!”
宝云禅师见山洞凶险怪异,急忙劝阻:“且慢。洞分仙洞魔洞,进仙洞则有福源,进魔洞则有凶险。子龙空手而入,如果遇到凶险咋办?”
天尊真人道:“贤弟不必担心,此子艺业已震古烁今,狼虫虎豹不能伤他,何况此子面带福相,福寿绵长,哪有小险而趋避的道理?”
宝云禅师仍不放心,取来所养猕猴,以绳索系之,坠入洞中。
良倾提出,见猕猴无所伤,方同意赵云入洞。
赵云点起松脂火把,跃入洞中,摸索前行。
约行数丈,洞内愈宽,借火把亮光,见内有两扇石门。
赵云左手擎住火把,右膀使劲,奋力推开。
只见里面又是一番景象,上可见天,下有流水,中有石桥。
赵云走过石桥,却见三间大殿,正中一殿,金匾大书“汉景桓侯”四个篆字。
赵云进入中间大殿,只见殿中有一玉棺,极其华丽。
棺上端正摆放一匣,打开一看,内有长枪一杆,铠甲一副。
赵云将长枪拿在手中,长短合手,轻重适宜,心中大喜,不顾查看其余各殿,便怀抱铠甲,手提长枪,迈步而出。
天尊真人、宝云禅师正在洞外心焦,见赵云无恙走出,方才心宽。
赵云刚出洞口,只听轰然一声,洞门闭合,均呼大险。
两人见赵云手中长枪,怀抱铠甲,心中大奇。
赵云细禀原委。
两位高人仔细一看,齐声惊呼:“此乃骠骑将军霍去病之遗物!”
赵云问之,天尊真人说:“此枪名曰天龙白金枪,乃上古神兵利刃;此盔名曰双龙闹珠白金冠,此甲名曰吞兽龙鳞白金铠,亦乃绝世护体至宝。子龙有此殊遇,真乃天赐!”
自此,两位高人更悉心传授赵云枪法绝艺。
宝云禅师失去右臂后,难舞重型兵器,便悉心涉猎剑钩等轻灵兵刃,终于
创出了一套神鬼莫测左手剑法,作为护身绝技。
宝云禅师见赵云宅心仁厚,更欲假手以报断臂之仇,故精心传授。
这日,两位高人一起畅论天下大势。
宝云禅师突发奇想:倘令赵云右手使枪、左手用剑,武功岂非陡增?便向胞兄提出。
天尊真人闻言大喜,试演之,然左右两手总是同一招式,苦笑说:“胞弟所思未免太过离奇!人之手足,均受一心支配,倘右手枪使神龙摆尾,左手剑必随之而不成剑法;倘左手剑使天剑华斩,右手枪又随之而不成枪招。莫若用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