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败,但你和二位外孙却得以加官进爵,之是梁平小子再也无缘皇位了。
父亲,如今平儿、安儿、我都深居高位,也不失父亲的谆谆教诲,现在颖妹也解除冷宫受罚,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平儿、安儿定会感恩父亲的恩德。
唉,这就不必了,我刘一族人口数万,在朝为官者上千,封侯者十余人。尤其老夫一脉良田百万亩,生意遍布全国,已经富可敌国了,老夫可以见列祖列宗了。
不知父亲对皇上的政令和任命有何看法?
皇上的政令不会带来动荡,也不会使国家富强,你按旨办拆即可。树大招风,我们刘家的势力面上不大,但实际上已经富可敌国,不可再大,否则将会引来祸端。皇上此举在于培植势力,你一定要支持陛下此举。另外,一定要同皇上一线,切不可违背旨意,否则皇上此举就是培植势力对抗我等。
我记住了,父亲请放心,明天一早我就觐见皇上表衷心。
还有一事,为父没有告诉你,也不会告诉你具体事由,但切记聚贤庄庄主王朗,镇南王一家必除,否则我刘家将亡。
有这等严重?
嗯,要神不知鬼不觉地铲除。
好的,今天就议到此,父亲早些休息……
同一天夜里,平亲王梁平、安亲王梁安及先贵妃刘颖在平亲王府夜谈。
这些时日,我在后宫想了很多,明白了很多,荣华富贵,宠惯后宫都是过眼云烟,如今先帝已世,我等没了依靠,只能任人宰割了,刘颖说着便流下了眼泪。
梁平说道:陛下仁厚,我们兄弟二人和舅父立下大功,陛下重用我等,母妃不必担心。
十四哥不要忘了灵堂知耻,若不是外公谋划,母妃与我兄弟二人早已流放。陛下论功行赏实属无奈,我们如果不留心,是会遭到清算的。
母妃与先皇后争了几十年,他梁坤怎不会看在眼里,如今你们在朝当差,虽是重用,我看他梁坤是无人可用,也是做给康亲王、礼亲王看的,到不如与其他皇子一样外封,远离朝堂。
十五帝和母妃之言有理,是我大意了,过些天我们同舅父商量商量。
第二天一早,康亲王梁师立拜见泰康帝。未等康亲王开口,泰康帝连忙赐座……,老臣谢皇上恩典。
皇叔前来何事?
老臣六十有五,看不惯朝堂上的勾心斗角,眼下陛下根基渐稳,老臣想交权离去。
皇叔不可,您一走,小侄就没了主心骨,还望皇叔再扶小侄一把。
老臣看着陛下长大,陛下也和老臣最亲,你也知道老臣不喜朝廷生涯,所有多次辞呈归隐。若不是陛下新立,这次我也不会再度出山。陛下恩准了吧,多提拔年轻人吧,我老了。康亲王老泪纵横,泰康帝也泪流满面。
皇叔,小侄不舍,望皇叔以大夏王朝江山为重,于是泰康帝下跪哭泣。康亲王也跪下,与泰康帝对坐哭了起来。
这样吧,老臣领兵二十万驻扎旗州,一来镇压匪患,震慑草原三十六部。二来震慑朝中不法之臣,有我们叔侄二人在,定保大夏无事。
就依皇叔之言……
同时,现左卫大军副帅陈启兵提为左卫大将军,右卫大军副帅秦明月提为右卫大将军,此二人忠心耿耿,是可托付江山之人。
就依皇叔之言……
叔侄二人通宵长谈,三日后,康亲王梁师立领兵二十万驻扎旗州,陈启兵担任左卫大将军,亲明月担任右卫大将军。
就在康亲王梁师立离京的当天,左丞相刘安拜见帝。
臣有事启奏陛下……
爱卿请起,赐座。
谢陛下……
爱卿总览朝政,政务繁忙,今日前来为何?
臣刘氏一族深得历代帝王青睐,现家资丰厚,眼下朝廷财政吃紧,愿献上钱三百万贯,为泰康盛世添砖加瓦。
泰康帝一惊,心想刘氏一族怎会有如此丰厚的家资,不过想想刘氏一族自大夏王朝开国以来便久居高位,有着正当营生便也正常。于是开口说到:相国一族如此深明大义,朕就收下了,朕当不负刘氏一族匡扶社稷之功。
此乃为臣本分,陛下不要放在心上……
另外,臣有一事望陛下引起重视,五大藩王尾大不掉,且均为异性,如团结起来,将是朝廷之祸。
相国有何妙计?泰康帝道。
第一,加封梁氏子孙为藩王,一来对抗五大藩王,二来镇守边疆,震慑周边诸国,三来若天下有变,宗师藩王再外,手有重兵,可保大夏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