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翰林院有侍读学士、侍讲学士、修撰、编修、检讨、典簿、待诏等职官。
其中修撰是状元的专利,所以状元又称“殿撰”,这就是状元的待遇。
从字面看来,翰林似乎很憋屈,甚至在皇宫中就像是一个打工的,地位好像并不高。
但是从这两点来看,就又不一样了。
第一,从环境来看,翰林院是什么地方?
那可是皇宫,在一个国家最重要的地方,能够当官,这个大环境下,什么人都有,能在这里站住脚跟的,哪怕是个小太监,说不定背后有人脉。
这种大环境下,才显得翰林略显普通了。
但是这种大环境,也会给翰林带来极大的机遇,因为此时的翰林们,已经进入了皇帝和朝中权贵的视线。
而那些下放的进士虽然会担任地方的官职,但是一般都是当地的副官,主要是在府级和州级担任。
当然也有老举人和官职经历的话,就会任职主官。
接下来要说的就是第二个方面了,为什么下放的实权更大,但是所有人都想在翰林院任职呢。
那就是因为翰林官的升迁:内阁大学士乃至储相。【除了明国,其余八国都有宰相。】
翰林是高级官员的储备人才,有句话叫做“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传统。”
翰林会进行大考,考核优秀的可以从编修、检讨提升到侍读学士或侍讲学。
虽然科举很难,但是因为科举后文位的提升导致的寿元增长,有时候底层的官员会过剩,但是这些人却不会为官,而是选择退休。
这些人之所以退休的原因,就是因为仕途无望,与其继续担任官职劳累,倒不如任职期满,赚到钱了隐退,拿退休的去文院或者开设学府讲课,更加逍遥自在。
有的进士下放后做了一辈子的知县乃至知府,都无法再次进阶,而翰林却另有捷径,这才是进士想要进入翰林院的原因。
也是翰林院会选择年纪小的翰林入选的原因,因为他们还有仕途的捷径考试,这就是翰林院的内部考试。
能够通过考试进阶,比在地方做父母官拿业绩要简单多了。
业绩拿的再多,要一层层上报,而且劳命伤神,再加上朝廷每年都要下来考核和钦差大臣来下访,可不是那么轻松地。
特别是这些年“反孔归源,人妖巫三族一家亲”的言论出现后,在各县府出现巫妖两族已经是常态了。
至于说巫妖两族出现后和人族之间的争斗,似乎成了一个隐藏的潜规则。
当一件事情在可控范围内的时候,人妖巫三族上面的人都不会去纠结这些,反而将其当成了人妖巫三族的一种内部对抗提升机制。
看似荒唐的争斗下,有人族读书人攻占巫妖在名山大泽中的根据地,也有巫妖在人族内部县府城市祸乱的现象,越是繁华的地方,争斗反而越激烈。
当然,这也不是说在不繁华的地方就没有争斗,而是那些地方的争斗没有被放大。
在张广安之前的广灵县知县,在高老山上两只猪妖将引发的山体滑坡误伤百姓后,就深入高老山,和两只猪妖将开始斗法。
最后借助广灵县官位国运加持,险胜一招,自己受伤的同时,两只猪妖将也被打老实了,才有了这些年高老山的安静。
伤而不杀,杀而不绝!
这一切的背后都有一张隐藏的大手,这是范进一直以来害怕的。
科举的背后,不仅是仕途本身的艰辛,还有隐藏的黑恶势力。
再说回翰林。
侍讲、侍读是翰林官仕途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没有被提拔到这个位置,那么有可能就会止步于编修、检讨。这样的翰林其实也不少,这类人都属于不通人情的书呆子,至死都是个穷翰林。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些人何尝又不是初心不改的读书人呢?
官场之道,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个中道理,不到那一地步,谁也说不清。
在华夏五千年的历史上,进士一辈子都是实习翰林或者进入翰林院当了个小官的案例,也是有不少。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孙嘉淦。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孙嘉淦考中进士。
原本高中的他以为家境贫寒,颇有才华的自己能担任好的职务,但是结果却是初任翰林院庶吉士、检讨等小官。
原因也很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