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

第二三九章 大明人不懂外语(2/3)

>
    有意向成为管理的普通商人和精英,特别是年轻人们都开始心怀期待。

    威明顿城的县级机构代表都松了口气,自己的地位暂时保住了。

    到此为止,东夷半岛的领土的交接仪式就算是正式完成了。

    然后阮元也就不继续陪着鲍尹和米切尔等人闲聊了,而是直接开始现场办公。

    接收特拉华州政府的全部资料,接收马里兰州代表转交的半岛上的县的基本资料,汇总成为东夷国右长史府的资料。

    接受特拉华州政府的职能和现有机构和设施,以此为基础将管理范围扩展到整个半岛,建立东夷国右长史府的框架。

    东夷国的两个长史其实是两个总督,而且还不是大明传统的总督某些事务的总督,而是类似西方近代的殖民地总督。

    阮元把长史府的架子搭起来之后,就开始接收半岛上其他的县了。

    这个任务要说简单的话其实非常简单。

    美利坚地区的基层组织是高度自治的。

    一群从旧大陆来的移民,分散聚集成一个个的小居民点,一群人商量着自己怎么过。

    几乎所有的需求都是本地人自己解决,有矛盾和问题也是自己商量着处理。

    治安问题也得居民自己解决,大部分移民家里都有枪械。

    这些半岛上的居民点还非常的均匀,能有一两千人就足够能成为县政府驻地。

    人口这么稀疏均匀的地方,当然没有什么特别富裕的地方和人。

    大明如果不搞要地不要人的策略,允许这些人继续留在大明境内生活的话,那只要派个人去通知他们一声变天了就行了。

    告诉他们以后他们不属于英国了、不属于美利坚了,以后属于大明东夷国了。

    绝大部分农民估计不会有什么意见,就算是有意见的也没地方宣泄。

    但是这个任务如果说困难的话,其实也是非常困难的。

    要在当地推行大明仁武朝之后的管理制度,建立明式的基层官吏机构。

    要培养足够的基层办事官吏,要将大明的法律和规定应用于乡村。

    要建立明式新学校,改变当地的教育模式和内容,同时推广大明雅言。

    就算是在大明本土的偏远地区,这也会是非常复杂的民政工程。

    更何况东夷半岛的普通人跟大明还有语言和文化上的隔阂。

    所以阮元和沐永福都知道,第二个目标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

    所以阮元暂时留用了原来的县级管理人员。

    但是两人也不准备直接完全放任不管,而是要为后续的直接管辖做好准备。

    阮元和沐永福讨论过之后,准备在每个县安排三个干事,和一个哨的大约一百个士兵。

    干事负责传递和解读大明朝廷和长史府下发的通知,统计和记录基层村镇的实际情况,监督和考核留用的泰西官员。

    士兵保护和配合干事,维持当地的治安和社会秩序,接管和控制当地的民兵组织,维持对当地的实际统治。

    消除可能存在的反抗力量,整合当地的民兵组织之后,每个县的驻军可以逐步减少。

    但是要实现这个目标,得给每一组干事和士兵配上懂大明雅言的泰西翻译

    东夷国的主要居民的通用语言是英语,而大明的普通官员和士兵基本都不懂外语。

    大明的高层官员和贵族们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很少能够用得到外语。

    身份地位比较高的外族人大多会说大明雅言,中产阶级更是以懂得大明雅言为荣。

    “一口流利标准的大明雅言”的描述,是泰西作家和媒体人员常用的溢美之词。

    大明的普通学校里面是没有普遍的外语课,因为中学和大学考试以及科举都不考外语。

    只有专门的培养翻译人员的学校才有外语课,只有到鸿胪寺和西厂任职才有外语要求。

    而且这时候的英国并不是世界霸主,也没有美国来接英国的霸主接力棒。

    所以现在的英语相比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拉丁文而言,没有明显的特殊的地位。

    学外语的人本来就少,细分下去懂得英语的就更少了。

    现在官吏又特别的紧缺,更加难找懂英语的人了。

    这次行动之前筛选人手的时候,实际上专门询问了是否有懂得英语的人。

    最终来到东夷国的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