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805》

第四二六章 “加倍”(2/4)

,在拥有能够实现这种目标的力量的情况下,都不会对这个目标完全不动心的。

    无论是武力手段还是和平手段,朱简炎都想要完成这一壮举。

    只是接受了完善教育的朱简炎,考虑目前大明和世界的各种实际情况,同时也知道现在不是贸然的动手的时候。

    因为现在的大明和世界都正处于技术快速革新迭代的状态。

    技术革命能够推迟战争。

    技术革命让国家和军事人员恐惧战争。

    因为自己的武器装备迅速更新,相关人员就会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

    同时也会担心敌人已经准备好了。

    相反,技术革命时代结束,技术相对停滞的时候,战争压力就会空前的增加。

    因为相关人员都明确知道自己的力量短期内难以有明显的增强。

    关键是相对清楚的知道与潜在竞争对手之间的力量对比。

    也会让追赶者在关键技术指标追平先行者的时候,产生前所未有的膨胀心态。

    技术革命停滞的时候,力量都摆在明面上了。

    如果再来一场经济危机,那就是全世界坐上火药桶了。

    现在的朱简炎和大明的官员以及军事人员,都觉得大明没有准备好。

    一个最为简单的例子,就是现在的新锐高速主力舰和航空母舰,还没有把原有的老旧战舰全部替换掉之前,当然都不算是准备好了。

    空军没有几万架新飞机,没有全世界布满机场,也不会觉得自己准备好了。

    陆军没建成足够多的装甲机械化部队之前也不会觉得自己准备好了。

    所以这种情况下,各个方面的人都会劝阻决策者,坚持现在不是开战的时候。

    朱简炎甚至明白,如果按照正常的速度准备,自己直到退位的时候,大明各方面应该都不会完全准备好。

    特别是海军的建设速度太慢了。

    所以朱简炎跟朱靖垣讨论的时候,专门研究过和平的方式实现目标。

    结果按照朱靖垣的看法,和平方式好像比战争更加费时间。

    不过到了现在,在泰西海军条约签订的时候,朱简炎又有了新的想法。

    军备竞赛,以战促降。

    看看能不能通过军备建设,彻底击溃泰西各国的心理

    巴黎海军条约规定的各国海军吨位上限,并没有超出朱简炎的预估范围。

    七百万吨的作战舰艇,也不会让大明感觉到太大的压力。

    二战期间,美国海军吨位曾经达到过一千四百万吨的级别。

    冷战期间,美苏两国海军总吨位也有差不多七百万吨。

    两千年后,美国海军的总吨位也有三百五十万吨。

    冷战时代以后,海军舰艇的吨位含金量出现了大幅度的飙升。

    一艘万吨驱逐舰的价值,都已经能够等同于二战期间四五万吨的战列舰了。

    现在的大明,国家领土和人口规模比美苏两国加起来都大。

    在技术水平近似二战前的时代下,直接维持七百万吨的海军总吨位,当然没什么问题。

    下面的九卿大臣,以及参加会议的尚书、内阁、军机、都督府的大臣也,也没有什么特殊反应,只是相关部门的人员出来开口答应了一声。

    现场参加会议的,都是大明实际上的最高决策集团的成员。

    大明自己的情况,海军和陆军以及工程上的情况,财政上面的情况都基本清楚。

    随着战后大明各方面的快速发展,战争结束时期制定的军队建设计划,现在看来很多都已经有点过时了,其中当然包括海军造舰计划。

    皇帝和相关部门的大臣本来就已经在讨论,以后要根据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将军费预算也在每年对应提升相应的比例。

    每年造舰数量翻倍的话,也还没有超出相关大臣的心理预期……

    就这样,大明决定了对巴黎海军条约的应对态度,这一天的早朝也结束了。

    大明相关部门的大臣回去之后,把今天的事情也相应的安排了下去。

    海军部、军械部、皇家造船厂等相关部门和公司,很快就收到了相应的通知。

    军械部直接下属的船厂和皇家造船厂,也都开始按部就班的招募更多的工人,增加后续的造舰材料的订单。

    同时对现有的造船订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