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大清如同蒙元一般成为了中国的正统。
他就不会算是汉奸,就不会算是贰臣。
他的所作所为,将会是顺天应命。
史书上,绝不会对他苛责太多。
但是这一切,都需要大清成为正统……
“陈望……”
洪承畴的眼眸低垂,眼眸之中情绪复杂。
他一直都记得陈望。
记得那个身上一股完全有别于其他人的朝气,身姿挺拔的青年武官。
后面孙传庭接任陕西巡抚之后,陈望也就此在孙传庭的帐下听令,就没有多少的交集了。
在之后,洪承畴就没有怎么见过了陈望。
不过关于陈望的消息,却是一直没有断绝过。
平汉中之乱,斩高迎祥,勤王之战,又在真定、贾庄、济南等地屡建功勋。
最后一战青山关,陈望射杀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大败清军,被崇祯亲自下旨嘉奖,誉于辽左第一功,甚至将其与戚继光相比。
在北上赴任之际,洪承畴曾经想过将陈望调来帐下。
但是杨嗣昌最终发话,他的话语权到底还是没有杨嗣昌那般重,所以他最后还是只能将陈望放离到了南面。
很多时候,洪承畴都在想。
如果将陈望麾下的汉中镇兵系数调到松锦来。
或许松锦的战事,他们真的能够得胜。
但是很多事情并没有如果。
洪承畴握紧了手中的缰绳。
对于陈望,他的心中不由的生出了一股仇怨。
明明清军一路势如破竹。
明明清庭正值如日中天。
明明大清入主中原,已是既定之局。
大明的倾覆,几乎已是必然。
但是陈望,竟然以一己之力挽回了那倾覆的局势。
现在。
陈望统合了南国,肃清了所有的叛乱。
在他们攻陷了京师的下一刻,便提兵北伐。
原本对于清庭来说大好的局势,转瞬之间便已经是变得岌岌可危。
洪承畴咬紧了牙关。
他不敢想去济宁战败的后果。
陈望若是得胜。
清军入主中原之势,便会就此土崩瓦解。
那些潜藏在清庭的内部的各种矛盾也将会不断的凸显出来。
对于清廷来说,最好的结果都只是被赶到关外的苦寒之地。
而他。
不仅没有办法继续活下去。
甚至还将会被永远的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对岸的靖南军营垒寂静得可怕,瞭塔上的旗帜仍在,却不见半个守军。
先锋部队的夜不收已来回禀报三次。
南岸靖南军各处营垒之中皆无伏兵,只有丢下了一些来不及带走的营帐与辎重。
他们到底还是慢了一步。
靖南军在府河南岸的布置,黄台吉在这些时日之间已经尽数了然。
黄台吉下令麾下的军队于五更之时,天将黎明之际全线出击,想要打靖南军一个措手不及。
多尔衮已经被黄台吉调离了济宁城,统领右翼的清军。
取代多尔衮镇守济宁的则是济尔哈朗。
只待五更一到,黄台吉便会下令炮队开火,而后领兵强行渡过府河进攻府河南岸的靖南军营地。
济尔哈朗和多尔衮也会在同时出击,经由东西两面合围而来。
如果战况极为顺利,他们甚至能够完全的将靖南军从中央切断,凭借着骑兵兵力上的优势,直接将其隔绝南北。
就算战况焦灼,也能够极大的消耗靖南军的实力,让靖南军难以安然撤离,最终将战场尽可能的拉到北面。
让靖南军不得不同时受到三面以上的进攻。
但是陈望先一步嗅到了危险的气息,府河南岸的靖南军在四更天时便已经撤离了府河南岸的营垒之中,而后一路向南。
现在,他们此前的一切图谋都已经是完全化为泡影。
黄台吉的目光向前,掠过了视野之中无数跃动的火光,投向南面的最深处。
“这些懦弱的尼堪想要逃走,拔出你们的马刀,挽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