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26章 吃这么多,都把自己吃吐了,还在吃?(2/9)

再找些捧臭脚的去吹嘘,好名声自然就传出来了,常规操作。

    扬名嘛,不磕碜。

    “并不,陛下给他写过三封书信,一问朝局;二问兵事;三问民生。”

    “他的回答,让陛下称赞不已,说其是治世之臣。”

    胡濙笑道:“陛下的眼光,伱们会质疑吗?”

    这倒不会。

    从景泰八年以来,皇帝用的人,全都是俊杰之才。

    人尽其用,足见皇帝看人的眼光。

    “这个马文升,真的这般厉害?”王复讶异。

    王竑却不认同:“人才都是磨砺出来的。”

    “哪怕是天纵之才,也要在地方慢慢磨练。”

    “用十年二十年的时间,再一步一步进入中枢。”

    “像陛下这般揠苗助长,只会令天才蒙尘。”

    这话让胡濙和王复同意。

    他们都是在很多岗位上百般磨练,才一步步进入中枢的。

    所以老持稳重,治政水平高卓。

    “可掌马政,未必要在中枢啊。”

    胡濙笑道:“两位,大明不同往日了,漠北在手,不必在淮泗养马了,甚至养马地留在关外即可……”

    话没说完,王竑却道:“万一漠北丢了呢?马政岂不断了?”

    “是啊,漠北养马,好处成千上百,无须赘述。”

    “但万一养马地丢了。”

    “大明可就落入被动了,无马可用时,大明该何去何从?”

    王复认真道:“下官这就入宫,劝谏陛下!”

    因为皇帝是听得去劝谏的。

    所以他们大大方方谈论朝局,甚至批评皇帝,皇帝也会坦然接受。

    这也是如今能臣辈出的原因。

    皇帝想要能臣,能臣自然如过江之鲫。

    皇帝想做昏君,那么佞臣遍地都是。

    “王阁老,莫急,听老夫把话说完。”

    胡濙笑道:“只要李代桃僵之计完成,漠北被大明牢牢掌握三十年,就丢不了了。”

    “只要漠北能种出粮食,不说能供养京畿,就说能自给自足,漠北就永远在大明手中。”

    “养马之地北移,是必然的结果。”

    “因为,陛下打算明年开始,要改黄河河道,根治黄河!”

    “用十年,乃至二十年的时间,让黄河回到原有水路上去。”

    “让黄河重新成为华夏大地的母亲河。”

    这个消息,实在过于震撼。

    王竑和王复对视一眼:“陛下没在朝堂上说过呀?”

    “还没说。”

    “因为在等江西的银子,这笔钱就是用来修缮黄河用的。”

    胡濙道:“陛下不止要修缮黄河,还要根治!大治!”

    “还要修缮全国的水路,沟通各条水系,清理淤泥,增加灌溉渠。”

    “陛下规划用三十年时间,砸进去两亿两白银,改善天下土地的用水问题。”

    “而且,不让百姓再受水患之苦!”

    王竑和王复彼此看到了激动之色。

    根治黄河啊!

    多少官员做梦都不敢想的事情啊。

    以前的黄河,可不是年年泛滥,更不会如此残害两岸的百姓。

    但自从北宋之后,黄河就成为了洪水猛兽,年年泛滥,年年害人。

    就说淮泗,本是天下最富裕的地方,却因为黄河改道,黄河和长江入海口重叠,导致两淮之地,成为一片汪洋。

    等黄河水退去,整个土壤都会沙化,百姓要慢慢清理,等清理干净了,黄河又泛滥了,年复一年。

    几百年过去了,统治者选择无视,百官歌功颂德,史书上大笔一挥,盛世来了。

    却没人看看百姓,活得不如狗。

    皇帝之所以恼恨宋朝,就是因为黄河改道,罪魁祸首就是宋朝!

    “陛下真舍得拿出两亿两白银,治水?”王竑明显在颤抖。

    胡濙点头:“黄河两岸的百姓苦啊,今年就发了77次大水,死者不计其数,陛下不忍猝读。”

    “老夫很少见到陛下哭泣,但每次民间受灾,陛下都会垂泪。”

    “陛下一定会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