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26章 吃这么多,都把自己吃吐了,还在吃?(3/9)



    “虽没在朝堂上议论,其实就是在等江西解送的银两。”

    “银两入京,明年就要开始谈论治水了。”

    这个话题十分沉重。

    华夏这片土地,被四千多年的开发、破坏,已经到了垂垂老矣的地步了。

    之所以没有皇帝愿意治水。

    因为这不是文治武功,哪有打下来几个国家,更能彪炳史册呢?

    这个烂摊子,朱祁钰决定接下来。

    利在千秋,唯独他朱祁钰享受不到。

    就如京杭大运河的杨广。

    王竑哽咽道:“我华夏看似蒸蒸日上,其实只是浮于表面罢了。”

    “为何历朝历代,盛世短暂,眨眼即逝。”

    “就是因为所谓富裕的,皆是上层而已,利益也被此阶层吸走,逐渐壮大,成为毒瘤。”

    “而民间苦难,即便是盛世,糊口都难,哪里会有什么余粮呢?”

    “所以盛世注定不长久。”

    “盛极而衰,断崖式下降!”

    “这是古之即有的道理。”

    说着,王竑对着紫禁城的方向跪下:“若陛下真愿意拿出两亿两白银,治理黄河,改善河道,根治黄河,让百姓不受水患之苦,当是千古第一仁君!”

    不容辩驳!

    “民富则安,民康则定,只要天下臣民过上了好日子,哪里还有什么叛乱?”

    “大明国祚如何不能万世永存?”

    王竑抹了把眼泪,恭恭敬敬三拜九叩:“治水之事,老臣愿粉身碎骨!”

    胡濙和王复也跪在地上,高呼万岁。

    治水不止是花钱,还会触动很多阶层的利益,所以王竑说粉身碎骨。

    三人眼泪涔涔。

    虽在阁部,但三人感触是最深的,每天报灾的奏章不知凡几,天天批复,让人心中发堵。

    “怕是两亿两不够呀。”王复粗略算了一下。

    胡濙却道:“陛下说了,多少钱都花,一定要治理好天下江河!”

    “可民间的夫役怕是要频繁征召呀,倘若能和今年这样,给些钱财就好了。”

    王复都知道不现实。

    把治水的时长拉到三十年,可能征召几亿人次的夫役,真要给钱的话,怕是要翻倍。

    四亿两?

    没人敢想这个数字。

    “百姓难啊,给些钱财是应该的呀,改善改善日子,也是极好的。”

    王竑眼珠一转,出了一条毒计:“老太傅的李代桃僵之计,可用外族帮国朝修缮河道呀,国朝养了这么多大军,总要为国出力的。”

    王复瞠目结舌:“是不是有伤天德?”

    “陛下说了,大明百姓是人,他国百姓,是人吗?”

    王竑冷笑道:“让他们为国朝效力,那是赐予他们的机会。”

    “等三十年后,全国水道修缮完毕,大不了允许他们做明人。”

    “这是何其大的恩德啊。”

    就是说,抓奴隶,玩死里用。

    “老太傅您怎么看?”王竑看向胡濙。

    胡濙颔首:“倒也可以,但近几年还要用国朝百姓啊。”

    “就给钱,国朝百姓就给钱,他国人就要服夫役。”王竑好一招区别对待。

    王复却道:“有损圣人之道啊,但治水乃是为苍生祈福之事,令其走先圣之古道,也是教化他们。”

    虚伪啊王复!

    王竑兴奋道:“今晚就写奏章,禀明陛下。”

    和根治黄河比起来,太仆寺根本就不是事了。

    胡濙却道:“所以陛下要整饬太仆寺,能理解了吧?”

    皇帝不想在内地养马了。

    太仆寺要在长城外行事,需要一个能臣主持,孙弘就彻底没用了,所以皇帝要榨干他的油水,一脚踢掉。

    钱,是要留着根治黄河的。

    王竑和王复兴冲冲回去写奏章。

    胡濙也没心思看书了,他开始搜集关于黄河的资料,有生之年,能看到根治后的黄河吗?

    而在宫中。

    林聪转接银子,已经从河南出发,奏报先送入宫中。

    与此同时,朱仪的奏章也到了。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