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231章 敲打理学宗师,发扬理学!创造圣人!(3/11)

r>
    “以后就用战俘修缮河道,能缓解一部分压力。”

    “总额控制在四亿两以内即可。”

    “钱,朕出了!”

    朱祁钰却知道,哪里有白银。

    打下倭国,白银有多是!

    打下东南亚,遍地是白银。

    打下美洲,白银就是纸片子,不是钱了。

    朝臣却浑身一抖,难道皇帝又要对大族动手了?

    “朕的梦中,有一地,有一万座银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朱祁钰给朝臣个底儿。

    朝臣却想到了叶盛,叶盛去找的地方,是不是就是遍地是银山呢?

    “大明百姓,该过些富裕日子了!”

    “毕竟是天朝上国之民。”

    朱祁钰话锋一转:“诸卿,还有一事!”

    朝臣脸色肃然,放下汤碗,看向皇帝。

    “朕之前说过,想让大明百姓皆读书。”

    “国子监不止要设在直隶,还要设在天下各省。”

    “朕希望多建学宫,让学子呈井喷之势!”

    “百姓虽不懂经义,但也能认识些文字,知晓人间道理。”

    朱祁钰认真道。

    教育是百年之策。

    之前就讨论过,皇帝被巨大的预算吓退了。

    “陛下,读书是大明的根本呀!”

    耿九畴唇角抽动:“教育是百年大计,需要海量的银子堆积,微、微臣担心……”

    “担心朕心血来潮吗?”

    朱祁钰让他起来,叹了口气:“诸卿都知道,朕在京畿招了批孩子,在里草栏厂建朝阳学社。”

    “大半年过去了。”

    “朕方知教育之艰难呀。”

    “朕当初以为,教导三年,就能成才。”

    “结果才知道,教导一年,还未开蒙呢,想读懂经义呀,需要大量的时间。”

    “而一些孩子的家长,已经不耐烦了,想让孩子回家种地,帮家里分担压力。”

    “难呀!”

    “是以朕知道,教育是百年大计,不能急于一时。”

    朱祁钰话锋一转:“但教育是根本大计,朕打算设提学司,立于礼部之下。”

    “每年朕从内帑里拿出五十万两银子,户部再支出三十万两银子。”

    “合计八十万两。”

    “先建几座学宫,以点到面,一点点扩散全国。”

    “争取百年之后,大明无人不识字,无人不读书!”

    朝臣全都跪伏在地:“陛下此举,不亚于圣人当世!孔圣传道于后人,陛下布道于天下,当与圣人并列!”

    如今已经不是魏晋时代了。

    知识被世家垄断。

    知识壁垒被造纸术和印刷术给冲垮了,获取知识难度降低,但读懂知识难度却在提高。

    这就归功于程朱理学了。

    把经义解读出各种花样,让人看不懂了。

    对名师要求越来越高。

    而皇帝肯花钱做大教育,这不是打破文官桎梏,而是在给文官塑金身呢。

    因为尊师重道的思想,老师是和父亲一样的。

    由老师教导出来的孩子,天然成为文官一派,和皇帝隔绝。

    皇帝每年出八十万两,一百年就是八千万两银子,给文官做嫁衣,何乐不为。

    朱祁钰看不破吗?

    但他必须要做。

    一百年教育,是给文官塑金身。

    但等到一百五十年你再看看,文官的金身,会被穷苦人家孩子给冲垮的,然后把文官扫进垃圾堆。

    当然了,也可能把皇帝扫进垃圾堆。

    这是后世之君要应对的局面。

    他朱祁钰管不了。

    “诸卿。”

    “朕鼓励诸卿办报,发展文学,放开皇家藏书,都是为了给教育铺垫。”

    朱祁钰摆摆手,不让他们吹捧,笑道:“诸卿,朝中可有精通教育的人才举荐给朕?”

    “幸得陛下降下宏恩,方可种花花开。”

    姚夔却拜服在地道:“陛下开放皇家藏书,导致天下文宗魁首,俱聚于京师,去那澹台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