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59章 文化根源大挪移,世界的都是大明的(5/9)

,一旦变成八部,行政成本直线提升,教育司已经够用了,不用再多一部了。

    问题是教育变部,农业是不是要变部啊?商业司呢?垦殖司呢?

    “罢了。”

    朱祁钰息了这个念头:“兵部下设陆军司和海军司,这一点没异议吧?”

    韩雍表示没意见。

    议论一番后,马昂忽然笑着问:“陛下,您觉得中国画和西洋画,哪个更好?”

    “若朕看,自然是咱们的画寓意更深。”

    “但西洋画更加易懂,民间百姓更喜欢。”

    朱祁钰笑着拿出一本奏疏:“这是李匡给朕上的密奏。”

    “西洋画在民间快速发展,李匡认为名字不合时宜,该改名为东北画。”

    “毕竟东北是一块新地嘛,历史短暂,除了辽金,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

    “就得人造历史嘛。”

    “他就想着,把西洋画变成东北画。”

    “给东北创造出一条源远流长的历史,让生活在东北的人知道,他们的祖先就是汉人,曾经创造出灿烂的历史来。”

    李匡的奏疏在朝臣中传阅,李匡更贪心,要把西洋画的一切都吞进去,起源彻底改了。

    若有人不信?那就让所有孩子们玩命学,把东北画发扬光大,过个几百年,不信也不行了。

    重点是,皇帝手里有一些西洋名画,只要赐给东北,那么就有源头了。

    “朕以前没发现,这李匡是个营销天才啊。”

    “以前朕还觉得他只会打仗。”

    “没想到,在东北几年,把东北旅游做起来了,现在开始给东北创造历史了。”

    朱祁钰摸着下巴。

    其实东北六省发展很快,人口突破了1.3亿,但李匡和赵辅都不知足,六省养活三亿人不成问题。

    “陛下。”

    姚夔晃晃悠悠站起来:“其实第一个提出这个想法的,不是李匡,而是陶成。”

    “陶成想把贵州打造成音乐之都,想把钢琴、小提琴、吉他都贵州的起源地。”

    “贵州百姓本就能歌善舞,有乐器加持,如虎添翼。”

    陶成也是侯爵了,他在贵州十几年了,当督抚也有几年了,可以说是稳定贵州的基石。

    “陶成不是武将吗?武将也读书了?”朱祁钰诧异。

    姚夔翻个白眼:“武将怎么不能读书呢?老臣当时就觉得陶成这个提议好,结果李匡要建金字塔,还要把吉他的起源地定在吉林,这就让老臣头疼了。”

    “那就把钢琴和小提琴放在贵州。”

    朱祁钰笑道:“李匡和陶成的提议好啊。”

    “大明抢回来这么多东西,自然要化夷为汉,看看这些年大明从各地书籍里,翻译出来多少舶来词?”

    “词汇量法丰富是好事,好东西自然越多越好。”

    “朕还打算再颁布一本景泰词典呢。”

    景泰十三年,改《字汇》,为景泰字典,用字母和偏旁部首来查询。

    景泰十九年,颁布景泰词典。

    景泰二十年,又颁布景泰辞海。

    景泰二十五年,又颁布景泰大辞海,这是古今第一部最完整的辞海,通篇两百万字。

    秀才以下用字典就够用了,想考进士,就得钻研景泰辞海,想研究文学,就得研究景泰大辞海。

    现在就是说字母是大明的,都没人跟大明犟。

    希腊的一切,现在都是大明的,希腊都没意见。

    “陛下,可是景泰大辞海有瑕疵?”王复皱眉问。

    景泰大辞海,汇编了所有翻译过来的舶来词、舶来句,又增加了几千条成语、歇后语,还有名人名言。

    总结成语,从景泰八年就开始了,皇帝觉得成语太少,又从古文当中开始总结,耗时十六年,新总结出来7200条成语。

    “朕觉得词汇量不够呀,近来又得到了很多新书籍,翻译过来一些词汇,都要汇编进入辞海的。”

    朱祁钰笑道:“以后十年增补一次辞海,成语总结不要停止脚步,古人典故那么多,得让后人都知道。”

    “舶来词,好的也要列入成语当中,典故就编呗,要发挥想象力嘛。”

    “好的东西,就要不停吸纳进来,这才是汉文化的本质。”

    “华夏最不缺的就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