绰绰有余。”
“尤其很多女孩,去当老师是最好的。”
“等景泰三十年,扩大社学规模之后,朕就将这些老师,派下去,哪里缺老师就去哪里当老师。”
当初皇帝就说了,收养孤儿,就是为了教育和医疗。
时间过得真快呀,距离景泰十年,已经过去十九年了,后天就是景泰二十九年了。
“规模较大的社学,要有球场,要有球,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打球玩。”
“还要养一匹马,让孩子们会骑马。”
“一旦有一天,受征召上战场,不至于什么都不会。”
“这些费用,都从地方教育资金里出。”
就是本地商人出。
“当然了,出教育资金的商人,是本地的大商人,年盈利在100万以上的,小商人没几两肉,大商人赚的太多了,这也是平衡之道。”
“若地方年盈利100万以上的商人较少,那么就适当调低标准。”
“若有人故意控制盈利规模,或逃避缴纳教育资金的,不要杀,贬为奴隶,去乌斯贜挖山去,家产充公。”
“李秉,你来负责。”
李秉做事周到,肯定不让那些商人钻空子。
“教育是国家的根本啊。”
“民间孩童数量激增,首要保证儿童医生的数量,其次要保证儿童必需品的供应,然后就是社学的质量和数量。”
“即日起,社学改为小学。”
“民间各村,必须最少有一个小学,数量不限,鼓励民间大户人家,出资办学。”
“争取让所有孩子,人人都能上学,是必须上学!”
这一点朝臣上下都非常支持。
“明年开始,内帑出一千万,中枢出一千万,用作教育资金。”
朱祁钰道:“学生用的教本,最好人手一套。”
“最好每个小学都有乐器教室、绘画教室、机械教室、实验教室。”
“要有大操场,用作体育运动、练习骑马。”
“必须要有图书馆,课外读物最少有一千本,少的就让富户捐,简单的经义,必须放在图书馆里。”
“并严格限制,报纸上的不良信息,进入校园。”
“像乌斯贜、青海刚刚并入大明不久的省份,要扩大社学数量,让孩子们说汉话,不许再说臓文和蒙文。”
朝臣又增加很多建议。
“朕觉得,最重要的是提升口才。”
朱祁钰认真道:“你一肚子本事,却说不出来,有什么用?”
“陈嘉猷带来的西夷,朝廷刚安置了工作,他们就如鱼得水,原因是什么?”
“会吹牛!”
“他们有多大本事朕不知道,但吹牛个顶个的厉害!”
“这就是口才!”
王复哼了一声:“那种华而不实的人,要他们有什么用?陛下若让天下孩子变成那般,那岂不遍地是骗子?”
“朕没说是都要会吹牛,而是会表达,勇于表达、善于表达。”
“明人是什么性格?内敛、踏实、勤劳。”
“再看看西夷,他们是开放、会吹牛,嘴上功夫了得,落到实处能有十中一二就不错了。”
“但给人的观感却是,他们很全能,什么都会。”
朱祁钰道:“所以,朕希望孩子们,会表达,但不能过于浮夸,像欧罗巴人就浮夸,这一点不可学。”
朝臣琢磨着皇帝这番话。
“陛下所言甚是。”
边永出班:“微臣安置欧罗巴人才的时候,他们吹得天花乱坠,结果落到实处,真的不行。”
“但咱们的工人被他们唬得一愣一愣的。”
“然后顺着人家的思维走。”
“这点是优点,同样也是巨大的缺点,华而不实,成不了大事。”
朱祁钰却认为,老实人最吃亏。
不会表达的人处处吃亏。
但是,那是人家的体制决定的,他们什么都要需要用嘴说,而不是应试教育,就造就口才好,华而不实。
这年代还算内敛的,越发展越能吹牛,其实满肚子是屎,狗屁不是。
“升教育司为教育部……”
话没说完,就遭到群臣的反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