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88章 皇帝正在夺走孩子们的童年,历史最强学生保护法(3/8)

于大明,中期则由年富、耿九畴等人共同拟定,效果不佳。

    现在的战略大师,反而是皇帝自己,效果也那么回事。

    本朝实在太稀缺战略大师了。

    王守仁本就具有各方面的顶级天赋,再加上皇帝的全力培养,已经初具战略局的风采。

    想建立大明体系,就需要有很多战略家。

    老皇帝绝对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帝王。

    截止到景泰六十三年,大明共有2446家大学,489家太学。

    于景泰六十一年,皇帝改讲武堂为军事学院,共开九所军事学院,大明军事学院、北京军事学院、南京军事学院、杭州军事学院、武汉军事学院、广州军事学院、成都军事学院、敦煌军事学院、汴京军事学院。

    又开三家外交学院,分别是大明外交学院,重庆外交学院和上海外交学院。

    于景泰六十二年,中枢决定,实行外派鸿胪寺制度,全世界各藩国,设大明鸿胪寺分寺,进行外交驻派。

    这些年,朝廷虽然在培养外交人才,但进士对外交不感兴趣,即便景泰朝的进士是新式进士,但他们都不愿意从事外交官工作。

    所以,中枢只能设学院,从学院毕业的学生,可以越过科举,直接入朝为官。

    这就注定了学院招生是极为严格的,严进严出,毕业率也低的可怕。

    学院是统一五年制。

    毕业率仅有20%,也就是说五个同学中,只有一个能顺利毕业,进入学院,要经过高考和太考两次考试。

    录取分高的吓人,能考进学院的,也绝对是天才中的天才。

    像军事学院,分为武举科举上来的人才,军队中优秀军官提拔上来的人才,也有通过考试考进来的人。

    外交学院,则是完全考试考进来的。

    十二年义务教育,已经是完全推行下去了,去年皇帝还想把大学纳入义务教育里去,变成十六年义务教育,却被朝堂上下驳斥回来。

    何为义务教育,就是让孩子明礼懂事罢了,若逼着孩子们上大学,朝廷能给分配工作吗?能保证不失业吗?

    既然无法保证,为什么要逼着孩子多读几年书呢?

    皇帝您希望民间多元化发展。

    那为什么要逼着孩子们走一条路呢?

    学习,不是未来从业的唯一路径啊,去工厂打螺丝,跟你学会高数有关系吗?

    读书是为了明礼,既然已经明礼了,何必苛求读十年书还是读二十年书呢?难道中枢还能强迫人读一辈子书本吗?

    这话让皇帝思索了很久。

    然后就开始了教育改革,把书本往实用性改革,把烹饪、打扫家务、口才、歌舞等全部纳入教育中去。

    又重新修订了课本,往实用性发展。

    弄得朝臣是既无语又好笑,本想阻拦皇帝继续搞义务教育,却不想,皇帝弄出教育改革。

    不过也不是坏事,增加一些选修科目,给孩子们增加兴趣爱好,也是好事。

    大明孩子是很忙的,从小就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各种课外班都要报,每天学到半夜,天天跟书山题海作斗争。

    以前不是这样的,但皇帝喜欢读书啊,喜欢学习啊。

    天天变着法似的往书本里面增加东西,导致孩子们是越学越多,越学越乱。

    景泰五十年时,民间就有学者喊出给孩子们减轻负担的声音。

    中枢非但没减,还增加了光学、电学、电磁学等新课程,编入物理教材里面,小学生也要学物理。

    还喊出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口号。

    每一年,中枢都会革新教材,题是越来越深,考合格是越来越难,孩子们玩乐的童年时光是越来越少。

    整个大明上下都很忙碌。

    父母们为了钱在奔波,孩子们为了学分在奔波。

    景泰六十年时,中枢官员都觉得应该保护孩子们的童年时光,提出保护孩子视力的口号,希望皇帝能够重视孩子的童年。

    皇帝提出,做两次眼保健操。

    一节课改为四十分钟,中间休息十五分钟,每天做两次眼保健操,两天一节体育课。

    大明是学分制。

    正常应该是比较轻松的,也不用参加应试考试。

    结果,学分制比考试制还累。

    因为中枢对老师的要求很高,对于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