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2/7)

帝把文娱业,放在战略层面上。

    一定会造就文娱行业的极端繁荣。

    但想让文娱业持续繁荣,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全产业链人员受益,才能持续不断产出好内容。

    可好内容,就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写出来的。

    就说从赋到诗到词,阶段性审美降级。

    其实,也恰恰说明文人水平的整体滑坡。

    从元杂剧到,到白话文,到近现代。

    肉眼可见的大滑坡,一年不如一年,一本不如一本。

    恰恰说明,是文人水平不行了,创造优质内容的人不行了。

    有一方面原因,是人民生活水平提升了。

    人只要在苦难中,才会写出动人的词句,一个人十分幸福,是写不出好东西的。

    有人说爽文能,可爽文是精神食粮吗?

    只有在苦难中的人,才会写出高级文学。

    这个苦难,有精神苦难和身体苦难,三国演义的作者不就是因为政治仕途不得志,才回家写书的嘛。

    如果罗贯中在太祖皇帝手里干得如鱼得水,他会回家写书吗?

    不会了。

    写了也不会是三国演义。

    看看朝野上下,所有人都是诗人文学家,可他们的诗词,谁读过几句?

    不就是吹着唠的嘛!

    创作者没有好内容,自然就造成了审美滑坡,读者都没看过好东西,随便看什么垃圾都觉得好看。

    这就造就了爽文涌现,封神演义就是爽文,蜀山剑侠传就是爽文,射雕英雄传就是爽文。

    所以,老皇帝一直在思考,明人生活质量直线提升,会不会早就大明会缺失一个创作者大时代呢。

    真正苦难,和无病呻吟是两个概念。

    无病呻吟是吃饱了闲得蛋疼,写出来的垃圾;真正的苦难,写出来的才是最动人的文章。

    一定会的。

    也许大明现存的书籍市场里,有很多沧海遗珠,这就需要后人一点点打捞了。

    但这不意味着文学就没有希望了。

    恰恰相反,很多贫困的藩国,会涌现出大批优秀的创作者的,未来文娱大繁荣地区,一定不是大明。

    所以,老皇帝开始提前向藩国布局文娱。

    这个时代好在,全世界讲汉话,行汉文。

    就算中枢逐渐采用钢笔取代毛笔,还是有藩国在使用毛笔的,未来也一直会有藩国在用毛笔。

    文化,恰恰是用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方式,保存下来的。

    就像战国历史,取材自鲁国史书,因为鲁国史书保存下来最完整。

    老皇帝在大明一百多个藩国内,都办了文学杯赛,设立景泰杯文学竞赛。

    希望涌现出真的文学顶级人才。

    这些年,大明的医疗发展极为快速。

    新医学和传统医学火花碰撞之下,竟将传统中医打得啥也不是,因为新医学打着科学的名头。

    大明医院全部是私营的,各家医院为了揽客,无所不用其极。

    新医学把中医贬得啥也不是,斥之为伪科学。

    向来都是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

    对中医来说,就不是跑断腿那么容易了,而是彻底死球了。

    必须得承认,中医里招摇撞骗的人很多,十个医生,未必有一个是良医。

    再加上背后有资本鼓吹新医学,患者就去试试,结果一针见效。

    百姓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

    新医学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

    景泰三十年时,民间医院是中医院九家,新医院一家。

    而到了景泰六十三年,中医院能剩下一家就不错了。

    然而。

    一针见效的患者回家,就会发现自己有了其他病,又去医院扎了一针,过几天又发现又有个地方生病了。

    这就造成了,治病死循环。

    有病去治病,治好了又得病,再治再得,离不开医院了。

    病是永远不会好的。

    患者们自己去比较。

    才知道,中医院是慢,是庸医多,但只要找对医生能治病,准能治好,而且没有后遗症。

    不用一趟一趟跑医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