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3/7)

,治好了就是好彻底了。

    不会像新医学那样,按下葫芦浮起瓢,治好这里搞坏那里,然后像糊裱匠似的,哪里有病治哪里。

    新医学治病,中医治人。

    看看太医院就知道,新医学是皇帝一力倡导的,可他很少扎针,每日都用中医调理,很少使用西医。

    倒是于谦晚年得了阑尾炎,新医学为于谦手术成功,一炮成名。

    这被新医学当成宣传点来大肆宣传。

    可当时于谦,那是疼晕了,是皇帝给他做主,给他开刀的,若于谦做主,打死他都不会同意开刀的。

    至于于谦事后多么怨恨皇帝,估计没人知道。

    治好也是误打误撞。

    当时的手术环境、条件、能力都不是现在能比的。

    可手术,和新医学的理念还不太一样,手术是哪里坏了就切哪,通俗点说考验的刀工,跟厨子切菜是一样的。

    新医学是一个系统的理论知识,涉及人体方方面面,和中医一样,是一套很系统的理论。

    参与这套理论编纂的,还有谈允贤呢。

    皇帝推广新医学,因为新医学治病快,对于急病有着巨大的功效。

    民间有两医之争。

    老皇帝觉得没有优劣,都有好处,新医学治病及时、效果显著、覆盖病情面广。

    传统中医则是没有后遗症,善于治慢姓病。

    给百姓一个选择的空间,总是好的。

    谁能想到啊,中医院被挤死了。

    百姓是没有长远眼光的,生了病就想快点好,自然就选择了新医学,久而久之,又觉得新医学坑钱。

    去找中医吧,发现中医快被挤死了,一个个要价死贵。

    吃两副药效果一般,没有耐心,调过头来又回来打针了,打两天针这块好了那块又坏了。

    然后他们两边骂,新医学也骂,中医也骂。

    这几年,两医之争甚嚣尘上。

    朝廷也没辙,只能掏钱扶持中医院,扩大中医院市场份额,这是纯亏本的生意。

    别看百姓骂新医学骂得凶,真正去看中医的还是少。

    甚至民间中医诊所,都已经开不下去了,患者一天比一天少。

    内帑只能掏钱扶持,对中医诊所进行免税,并进行一部分房屋租金扶持。

    尤其是欧洲瘟疫,新医学再立奇功。

    很多药物,治疗效果显著。

    至于产生的后遗症,是绝口不提的,反正都是藩国,谁也跑到大明状告他们呀。

    老皇帝只能下旨,呼吁百姓强身健体。

    这就引出了一个社会问题。

    工作压力大呀。

    工人们每天上班,一周只有一天休息时间,经常加班,哪里有时间锻炼身体啊。

    身体素质差,自然而然的防病能力差。

    对于减轻工人压力的政策,中枢迟迟没下。

    因为要全盘考虑呀。

    工厂主赚钱,靠的是剥削劳动力,如果朝廷强制给劳动力放假,增加工厂成本,可能造成工厂主破产。

    这会造成生产出来的产品涨价,流通进入市场后,消费者觉得涨价后,不会购买这个产品,又会造成整个产业链的崩塌。

    看似涨了几个工人的工资,其实是毁掉整个产业链。

    解决这个问题,要么中枢花钱补贴工厂,要么就放弃低附加值产业链,并将低附加值产业链向外移。

    这就会造成空心化。

    老皇帝对大明的社会构架,内地是高附加值产业,外围是低附加值世界工厂。

    制造空心化,在这个时代是绝对不可行的。

    大明之所以强大,强大的点在于强大的工业制造力,一旦自断臂膀,必然有藩国腾飞。

    现在的世界,和后世完全不一样。

    这些藩国里都是明人啊,个个勤劳肯干,个个都是卷王之王,最怕的不是吃苦,而是赚不到钱。

    这个世界上最卷的人。

    大明敢稍微松懈,这些藩国会疯了似的追上来。

    今年,封在北美的大夏,今年财政收入破亿,成为最富裕的藩国,这就相当于景泰四十年时的大明了。

    虽然人少,但他们可以生啊。

    也可以吞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