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390章 休假和产业链,两医之争和发展问题(6/7)

想争这个控股权呢。

    但朝廷上下态度坚定,决不许民间资本控股。

    讨论来讨论去。

    除了皇企一家公司控股外,其他都由国企、皇企、民企共同投资,国企控股。

    电话、电报全是一样的。

    其实公家资本控股是有好处的,比如一些偏远地区,国企是完全可以架设电线,给偏远地区通电通电话。

    民间资本是趋利性质的,他们才不管百姓能不能用上电呢,他们就要利益。

    维修也有好处,国企控股维修速度够快,能够保障供电。

    民企就不一样了,他们维修的时候估计会跟百姓要维修费。

    从安全角度来说,掌握供电权的民企,是否拥有了地方造反的本钱呢?

    所以,还是国企控股,吸纳民间资本,建立合营公司。

    只有一家是例外,老皇帝的供电公司。

    为了四大工程顺利开工。

    大明科研所研究了几种电动工具,比如伐木机、挖土机等工具,优先用于四大工程。

    建成火力发电厂,对高压电线也成了刚需用品。

    这两年,科研院在研究电线,试过很多材料了,问题很多,一直没找到最优解。

    直到两年前,老皇帝画了幅画,送到科研院去。

    电线研究才有了眉头。

    材料问题,还是没法彻底解决。

    这次四大工程需要的电缆,就是一次重要的试验机会,所以朝廷内所有电缆工程师,全部启程去北方,进行电线实地试验。

    老皇帝画画工具,居然是钢笔。

    毛笔和钢笔之争里,老皇帝可没支持哪一方,结果他开始用了钢笔,似乎用的还不错呢。

    今年开春时,他在西装的兜口上,别了一支钢笔。

    当时还引起了风潮。

    民间百姓都觉得胸前别一支钢笔,更有逼格,大家纷纷效仿,不管是使毛笔的还是不用的,穿西装就搭配一支钢笔。

    钢笔还卖脱销了呢。

    结果墨水堆积如山,钢笔没少卖,墨水没人买。

    大家买钢笔是装饰,不是为了用。

    墨水商人头疼之下,居然推出了软笔,和毛笔一样,只是换成钢笔样式。

    这种软笔卖得比钢笔还好,墨水也跟着卖。

    而年轻人,是喜欢用钢笔的,因为方便。

    毛笔还得蘸一蘸唾沫才能写字,弄得嘴里都苦,钢笔直接能抽水,随身携带就可以了。

    但年轻人现在还没有社会话语权。

    没人在意他们的想法。

    掌握民间话语权的主流文人,都是五六十岁的人,他们最反对的就是改变。

    只是被大明层出不穷的变革,爆发般涌现的商品给弄得无语了,只能在最根本的问题上,坚持自己的立场,坚持毛笔。

    说实话,论写字的艺术性,毛笔绝对是第一,钢笔绝对比不过毛笔。

    但论实用性,钢笔是完胜毛笔的。

    华夏发展历史,其实是一部实用史。

    什么好用用什么的。

    之所以后人看着光伟正,那是因为后人用华美的诗篇赞颂了这种东西,导致一读这文字,就觉得美,就觉得高大上。

    其实华夏历史,完完全全看实用性。

    不实用的东西,都被历史给淘汰掉了。

    毛笔和钢笔之争,注定了毛笔会落下帷幕。

    未来钢笔,也会被圆珠笔干倒,因为实用性。

    圣诞节上,老皇帝发表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讲话,他认为,大明区域发展不平衡,主要限于地理因素,民间应该勇于打破地理因素,利用聪明才智,创造财富。

    就是依托传媒,为家乡插上发展的翅膀。

    老皇帝特别指出,像青海省这样的落后省份,完全可以利用传媒发展旅游业,发展特色区域性经济。

    一座青海湖,就是西北最大的宝藏,挖掘青海湖旅游资源,联动多元旅游发展模式,助力青海旅游。

    像青海这地方,半高原,大戈壁,千里无人烟。

    就连青海的蒙古人,都跑去宁夏讨生活了,宁愿去乌斯贜,都不愿意在这破地方穷着。

    乌斯贜都比青海富裕。

    因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