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景泰:朕就是千古仁君》

第443章 命运啊,朕想给世界上上强度(4/8)

成一套理论。

    他只能先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

    他发现,最近饭量增加,心态也变好了,可是精神头却一日不如一日了,不过内心是快乐的。

    终于在晚年找到了一件他想做的事情,他很希望能做完再死。

    且能在做这件事的事情,心外无物。

    朱见漭经常来养心殿,父子俩经常研究。

    当然了,朱见漭这个武夫,朱祁钰是比较瞧不上的,父子俩经常会发生争论。

    进入景泰七十年。

    拖拉机正式普及市场,耕种革命拉开了序幕。

    从传统的耕地方式,改用机械耕种,提升效率。

    老皇帝大手一挥,往民间送一万台拖拉机,送给贫困村,每村一台,合作共营。

    配套的还有插秧机、收割机等农用机械,预计未来三年内,投放市场。

    老皇帝成立拖拉机公司,采购了一大批拖拉机,等人花钱请他耕种。

    现在还没兴起快耕快种的时代,那是之前人力还是主要劳动力,随着机械革命逐渐深入,人力变得可有可无。

    市场上就会多出大量剩余劳动力。

    久而久之,大明就从劳动力紧缺,进入劳动力剩余的时代。

    所以,朱祁钰注重打造劳动密集型产业,并且不打算转移出去,因为大明市场上剩余劳动力太多了。

    养活四十亿人口,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

    帝制和选制问题上,老百姓没有什么话语权。

    可一旦饿肚子了,那么话语权可就未必在朝廷了,而在民间了。

    到了工业时代,百姓的追求已经从吃饱到吃好了,

    就是说,大量失业,赚不到钱的时候,就是社会动荡的时候了。

    这就是帝制的弊端。

    得为子孙后代考虑呀,得妥善安置社会闲散劳动力呀,解决社会问题呀。

    如果不是,谁管那个呀,反正又不是我家的,***完就下去,实在干不下去了,还有和平奖拿,多好啊。

    朱祁钰不行啊,这江山是朱家的,他得用心办好事的。

    劳动密集型产业,恰恰能缓解这个问题。

    说实话,农用机械,应该排在汽车之前,可大明并没有这样,反而将农用机械的研究放在后面。

    朝廷宁愿拿钱补助农民,让农民能够得到和城市工人差不多的工资,也不想让社会忽然多出大量闲散劳动力。

    这个时代,赚钱的机会反而在田间地头。

    因为种地需要大量人力。

    土地上,就能容纳大量闲散劳动力,不但不会涌现出新的劳动力,还会吸纳劳动力,让劳动力和土地捆绑。

    朝廷将粮价定得比较高,并且每年都要掏一笔钱,做农业补助。

    原因就在这。

    给农民钱,让农民雇佣工人帮忙种地,这样就能吸纳大量社会闲散劳动力,让劳动力实现平衡。

    不至于人口全都涌进超级大城市。

    不会在家就赚不到钱。

    如果进入市场定价,必需品价格会下降得厉害,会产生谷贱伤农的情况,这是景泰朝绝对不允许的。

    粮价、菜价、水果价格相对调高,一方面是保障农民利益,保护生产者,另一方面则是谨防浪费。

    有人会说,权贵一天浪费的量,就是老百姓一年浪费的量。

    确实是这样。

    所谓变暖,不就是他们在制造垃圾,让穷人买单嘛。

    大明朝廷是征收浪费税的,从景泰十五年就开始征收。

    百姓是有监督权的,举报有奖。

    真的有人专门去扒权贵家的垃圾桶,然后去举报。

    因为天下权贵,主要集中在京师,在老皇帝眼皮子底下,肯定是一抓一个准。

    浪费税也是阶梯型上升。

    浪费越多花的钱越多。

    只要你有钱,你随便浪费,只要你能保住你的爵位就行。

    朝廷对浪费粮食,管得特别严,因为粮食不够吃,要依赖进口,一旦和藩国开战,藩国切断大明的粮食,大明就得饿死。

    所以,朝廷在极力保护农田、保护果园、保护林地,对农民更是倾注重要资源的保护。

    而人口又特别多,光凭工厂,是吃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