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弟诸葛亮》

第656章 诸葛瑾:比贾诩再高一层就够了(2/5)

坚决贯彻。

    这不是别人教他的,这是他自己想干的,自驱力满满。

    所以,贾诩只是顺水推舟地表达了一下他的钦佩:“将军果然高见,我竟一时没有想到。不过……此策似乎也有一些弊端,不可不察。”

    曹仁见贾诩认可了自己的设想,顿时心情不错。这时候再听贾诩的查漏补缺,也就容易接受得多了。

    于是他微笑着鼓励:“文和思虑缜密,所想必有裨益,但说无妨!”

    贾诩慎重地指出:“将军指望今夜再摸黑派兵上洲,那就必然要多耽误一个白天的时间。

    今日我军将无所作为,白白再送高顺一天时间加固登陆阵地。明日发起进攻时,敌军可能就拥有更高的围营土墙、更深的壕沟了。

    而且,鱼梁洲距离宜城,陆路只有六十里,哪怕算上汉水曲折,水路也不过八十余里。敌军知道高顺站稳脚跟后,随时有可能投入后军增援,多等一天便多一天的变数。”

    贾诩的担心,说穿了就是一句话:等可以,但怕夜长梦多。

    他让曹仁自己想到“等夜里再集结兵力”这条方略,然后再由他指出此策的弊端,也是为了让自己立于无过之地。

    不然,如果策略本身是贾诩找的,漏洞也是他找的,那将来万一打败了,曹操就有可能责怪他:

    你都知道这招不靠谱了,为什么不另想一条更靠谱的策略?什么,你说你想不到别的更好的招了?怎么这么无能?

    但是,现在这招本身是曹仁想到的,贾诩只负责堵漏。

    万一将来还是输了,就能说“我早就提醒过子孝将军,这招有个漏洞,但子孝将军权衡之后,仍然坚持这么办,我也没办法”。

    贾诩也算是把明哲保身发挥到了极致,同时能提醒的也尽量提醒了。

    出谋划策肯定是要出力的,曹操要是输了,就凭贾诩两次扑灭勤王义臣的罪孽,刘备肯定要灭他满门的。

    但是出谋划策的同时,尽量撇清责任,也是必须的。

    贾诩也很清楚,曹操抗刘备这事儿,未必有胜算。如果不顺利,那么在曹操逐步颓势的这些年里,让他贾诩个人多保住一些年的荣华富贵,不被背锅问责,也是很重要的。

    两者不可偏废。

    此时此刻,曹仁听了贾诩的提醒后,倒是没想到贾诩背后那么多弯弯绕。

    他只是权衡再三,觉得确实没有更好的选择了,那就这么办呗。

    于是曹军立刻开始为今天半夜的行军转移做准备,而这个准备工作,本身也能持续差不多一整天了,所以曹仁的计划倒也不算太浪费时间。

    要把大量的曹军,转移到鱼梁洲半岛东部的水寨,就需要很多的船只。

    曹仁和徐晃在襄阳、樊城的船只,没法短时间内运那么多人,哪怕返航运两趟也不够。

    所以,曹仁就得先派哨船去蔡瑁的水寨联络,让蔡瑁把船腾出来、准备好。分别去襄阳和樊城接人,入夜后再运回来会合。

    然后第二天佛晓就能集中兵力偷袭高顺了——至于夜里直接进攻,那是不可能的,曹仁要集结的部队规模会很大,夜战很容易造成混乱。

    当年曹操夜袭乌巢,也只带了五千人。以古代的通讯条件和夜间视力,夜里带好几万人一拥而上,这是几乎不可能做到的。

    曹仁这边,如此繁琐的准备工作,一个白天能完成就很不错了,任何涉及水陆协同的作战,都是这么费事的。

    ……

    曹仁在忙着联络蔡瑁、徐晃,为今夜的转运集结兵力做准备的同时。

    这天午后,临近傍晚时分,襄阳城西,又有一份紧急军情送了过来。

    信使气喘吁吁地策马赶到西门,亮出证明身份的印信,让守军用吊篮拉上城去。

    负责守卫城门的都尉确认过一切无误后,赶紧护送信使直奔原荆州牧府、如今的曹仁镇南将军幕府。

    不过几盏茶的工夫,急报就送到了曹仁手上。

    “禀将军!刘备军部将黄忠,于三日前领兵北上,前日逼近山都县。山都县令求援未果,城狭兵少,面对黄忠猛攻,城中刘表旧部突然作乱,杀了县令和守城的军司马,投了黄忠!

    如今黄忠已分兵逼近筑阳县!筑阳县令派我前来求援,说是如果再不增援,一旦有变……黄忠就要和上庸霍峻连成一片了。”

    曹仁听着汇报,一边亲自看着书信,表情并无多少变化。

    书信上写的,比信使口头禀报的还要详细,还大致描述了黄忠的兵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