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盛,所以才能短短三天就攻破一个县城,怕是调动了数万之众。
至于这个“数”万究竟是多少万,一时就搞不明白了。
当然,所谓的三天破一城,从绝对值来看,确实是快的。但是相对值而言,就不算什么了——
刘备军在东线,可是一天就攻破了鹿门山,次日休整行军一日,第三天已经在汉水河面上击退了蔡瑁的水军、并且连夜在鱼梁洲登陆了。
跟高顺、关平的这个速度一比,黄忠那边实在不能算是快。
而且,急报里也说得很清楚了:黄忠破城,并非完全靠战斗力,这里面也有曹军之前跑马圈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问题。
徐晃接收上游四县、连接上庸时,因为这些小县不太重要,也不愿意过于分兵摊薄了战斗力,所以每县都只留了几百近千的骨干负责守城门、抓总指挥。
山都、筑阳这些小县城里,主体的守军还是刘表遗留下来的部队。
现在,曹操在荆北战场总体略微显露出了颓势,之前被刘备小败几场。
对于投了曹的刘表旧部军官,肯定会心里打鼓,担心自己是不是投错人了。
这种情况下,黄忠带着几万军队嚣张北上,大展旌旗以壮军威,确实很容易唬住人。
一旦城内的刘表旧部出现混乱,光靠几百上千的曹军嫡系骨干绝对是守不住的。
不过,事情已经如此了,曹仁也不得不先接受这个现实。
“看来,刘备军真是张狂无比,关羽和黄忠分兵两路北上,都动用了主力,不然怎会有如此威势?
不过,宜城的敌军总共也就那么多,两路都是主攻,就说明刘备手上没多少预备队了。我军只要孤注一掷,集中兵力对其中一路下手,还是很有把握各个击破的……”
曹仁心中如是暗忖,想着想着,愈发觉得这个判断有道理。
为此,他还再次找来贾诩,跟贾诩也推演了一番。
贾诩也觉得曹仁算得很对,并且给了曹仁不少更长远的推演意见。
一番核算后,曹仁终于下定了决心:
“既是如此,我军就更不能拖延了。与敌军决战,必须是速战速决,这样才有更多的时间打完一边后、再掉头挥师打另一边,将敌各个击破!
黄忠那边,暂时没那么重要。大不了我们就连筑阳县一并放弃,反正黄忠走的陆路北上,随军没法携带战船,攻下山都、筑阳之后,只要不能就地筹到战船,就没法立刻渡过汉水北上。
我们一时损失的,不过是汉南的两座县城而已,无关紧要!只要击败了关羽主力,再掉头回来打黄忠,几座小县的一时得失,又有什么大不了!
对了,有一点必须关照筑阳县令——城池可以失守,但是失守之前,必须坚壁清野,把那一段汉南沿岸的民船全部搜集起来烧毁!
要让黄忠夺了城也无法找到船渡河!只要船烧光了,丢城也算他无罪!”
两个县,就算暂时被黄忠占领,又如何?咱不要了!
西边先放放,先杀东边的高顺、关羽!
贾诩记下了曹仁的决策,并没有觉得什么不妥,立刻去转达、安排。
……
曹仁自以为抓住了刘备军的弱点,决定孤注一掷。
对于黄忠占领了一个县城、推进到了襄阳上游的汉水南岸一事,并不以为意。
但他却不知道,刚刚攻下了山都县的黄忠,已经开始在县城北门外的汉水河边,搞一些秘密而又紧促的小动作了。
“全军给我卖力挖!不许偷懒!除了巡哨警戒的人马,其他都去给我挖土堆筑围堰!尽量拦蓄河水!
县城东郊那片洼地沼泽,按徐长史的要求,临时堵住南侧的缺口,用于蓄水!马上就到秋雨最猛的季节了,要趁机多蓄水!”
黄忠的这一举动,下面的部将很多并不理解。
有些人还质疑:为何不趁机加快进攻进度,先把山都县更上游的筑阳县也先拿到手、彻底落袋为安呢?
为什么刚刚攻破襄阳上游紧邻的一个县,就立刻放松了进攻的节奏,反而要先来这里堵泽围堰?
不过,对于这些质疑,黄忠一律不予理睬。
哪怕是相对高级的将领,需要给个解释,黄忠也都用随军的车骑将军府长史徐庶的要求搪塞,让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去问徐长史。
徐庶本就是鹿门一派的,在襄阳附近住了多年,对周遭各县的地理可是太熟悉了。
这山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