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能走到对岸吗》

番外·诸葛亮之死(2/4)

的悲痛不比他要少。

    如大司空袁熙在得知先帝离世的消息后,生生在府上哭得吐血昏迷了过去,至今仍在养病。

    “陛下,还是先讨论正事吧。”

    这时候一道略有些不合时宜的声音传来,诸葛亮和刘珏看去,说话之人正是司马懿。

    这么多年过去,司马懿看起来也苍老了不少,但他的精气神看起来要比诸葛亮好上许多。

    他比诸葛亮大两岁,如今也有五十六岁了。

    自诸葛亮卸任内阁首辅的职责之后,他便成为了新的内阁首辅,文臣之首。

    “嗯,也好。”

    刘珏没有否认,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再度看向众人时,已经恢复了天子的威严。

    “先帝驾崩,今日召集诸位大学士前来,是为了商定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

    “诸位大学士请各抒己见吧。”

    如今的内阁大学士,分别是司马懿、杨修、徐庶、庞统、法正、鲁肃以及荀攸。

    郭嘉早在二十年前就去世了,贾诩也在五年前去世,空出来的两个席位就由徐庶和庞统递补上了。

    至于荀攸,他的上位则经过了漫长的时间。

    毕竟他曾经是从逆的罪臣。

    不过因为刘协选择宽恕了他们这群罪臣,所以他也得以继续留在朝廷,最终凭借自己的能力,在诸葛亮告老之后成功进入内阁。

    而今日要商议的主题,就是关于先帝的谥号以及庙号。

    其实这个问题礼部的官员们已经争论许久了,却始终没能拿出个结果。

    毕竟这位天子的功绩实在是太大了,既光复了大汉,又开创了建安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做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所以怎么拟定谥号和庙号是个相当困难的事。

    而且这关系到皇帝的身后名,必须要慎重。

    荀攸沉吟许久,缓缓开口道:“陛下,先帝谥号如何还有待商议,但先帝之功绩,‘太高中世’四大庙号,可占一‘中’字。”

    “中祖也,谓承前启后,复兴宗庙之主,其德足以绍述先业,功足以振起衰微,故称为中祖。”

    “故而臣以为,定先帝庙号为中祖最为合适。”

    “太高中世”为最顶级的四大庙号,其中“太”和“高”这两个庙号,都只有开国皇帝才能拥有。

    而“世”这一庙号,多落于中兴之主的头上,如光武帝刘秀便是世祖。

    “中”这一庙号最为难得,因为需要国家两次衰落后又再度兴旺崛起,而这也与先帝刘协的功绩最为吻合。

    所以在荀攸看来,没有比中祖更合适的庙号了。

    荀攸的这一提议得到了其他几位大学士的认可,鲁肃、法正、杨修均觉得这个庙号没有争议。

    “太师,您觉得呢?”

    刘珏看向诸葛亮,向他问道。

    诸葛亮沉吟了片刻,然后才缓缓说道:“陛下,以先帝之功绩,自然是当得起中祖庙号的。”

    “关键是谥号,该取何字?”

    庙号容易定,谥号就难了。

    庞统闻言说道:“这是礼部拟定的几个谥号,请太师过目。”

    他说着起身将一张纸送到诸葛亮面前。

    诸葛亮低头看了一眼,见到上面分别写着“昭武”“宣武”“文昭”等等等等。

    而这时徐庶在一旁说道:“我以为,‘昭武’二字合适。”

    “陛下平逆贼,定天下,开新政,令我大汉空前强盛,此等圣德通达,当谥‘昭’。”

    “太师觉得如何?”

    昭字意为“圣闻周达”,即君主具有广博的智慧、卓越的声望,并能将德行与政策通达四方。

    《逸周书·谥法解》提到“圣闻周达曰昭”,强调君主在治国理念和道德教化上的深远影响力。

    武则代表“克定祸乱”或“威强叡德”,即通过武力平定叛乱、维护国家安定。

    按照先帝一生的功绩,“昭武”的谥号还是颇为合适的。

    但其实最合适的还是“光武”二字,不过大汉历史上已经有一位光武皇帝了,总不能定一样的谥号。

    未等诸葛亮说话,法正便摇头道:“不妥,以‘昭武’为谥,未免太强调先帝的武功,而忽略了先帝的文治之功。”

    “先帝不但爱民如子,广施仁政,更是开创科举,立国子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