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学院,定我大汉万世之基!”
“依我之见,先帝文治之功犹胜于武功,以‘文昭’再合适不过。”
法正和徐庶持完全不同的意见,他更倾向于为先帝定一个彰显其文治之功的谥号。
而他的意见也得到了杨修,鲁肃,庞统三人的一致认可,纷纷点头赞同。
文向来要高于武,文昭肯定是要比昭武更高一级的,这也是朝中不少大臣都认可的谥号。
天子刘珏闻言微微点头,他也觉得“文昭”不错,于是他看向了一直没有发表意见的诸葛亮,问道:“太师有什么想法?不妨直言。”
其他大学士们也纷纷看向了诸葛亮。
虽然诸葛亮已经告老,但在威望和资历却极高,几十年来辅佐先帝可谓是兢兢业业、呕心沥血,以至于身体都累出了病,不得不提前致仕。
但他为大汉立下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如今新政之所以能推行顺利,大汉之所以能强盛到今天这个地步,眼前这位老人有着极大的功劳。
哪怕身为同僚的他们也尊敬与认可。
“文昭么?”
诸葛亮刚刚似乎是在想其他事情,闻言这才回过神来,见天子与众人都在看着自己,他垂下眼眸,沉思了良久,方才缓缓开口。
“陛下,以‘文昭’为谥固然好,但……老臣以为,这仍不足以彰显陛下之功绩。”
听到诸葛亮之言,众人包括天子在内,都不由得愣了愣。
“文昭”还不够彰显先帝功绩?
须知“文”可是最顶级的谥号了!
刘珏询问道:“那太师觉得该为父皇定什么谥号最合适?”
话音落下,诸葛亮便毫不迟疑地道:“当以‘圣武’为谥!”
众人闻言皆是一呆。
圣武?
诸葛亮浑浊的眼睛在此时亮起了别样的神采,原本有些佝偻的腰杆也挺直了起来,只见他他振声说道:“先帝仅用七年便扫平各路逆贼、平定乱世;十年令我大汉国泰民安、恢复强盛!”
“先帝圣德合天,武略盖世,唯有以‘圣武’为谥,才能彰显先帝之功绩!”
古往今来,没有哪位帝王以“圣”字做过谥号,因为这个字实在是太大了,谁能当得起?
但在诸葛亮看来,他们的先帝绝对当得起!
这位三兴大汉、扫平逆贼、开创科举、推行新政、爱民如子的帝王,是要超越那位文帝的存在!
这样的一位旷古绝今的帝王,如何不能称之为“圣”?!
看着眼前因为心情激荡而面色微微发红的诸葛亮,几位大学士心中也是唏嘘,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后,最终在司马懿的带领下齐齐开口。
“臣等附议。”
虽然“圣武”的谥号是很破格,而且也是前所未有,但如果用这个谥号的人是先帝,那就并无不妥。
刘珏见所有内阁大学士都赞同,于是便点头道:“既如此,那便以‘圣武’为先帝的谥号吧。”
“陛下英明——”
群臣纷纷拱手称颂。
谥号定下,刘珏心头的一块大石也落地了,他让其他几位大学士继续在内阁处理政务,然后单独将诸葛亮请到了温室殿内。
“太师请坐。”
天子想要亲手搀扶着诸葛亮落座。
在诸葛亮面前,他向来都是执弟子礼,以前是太子的时候如此,现在当了皇帝依然如此。
对于这位从小便教导他的老师,他很尊敬。
诸葛亮拱手说道:“陛下如今已是九五之尊,如此不符合规矩。”
虽说如此,但他还是拗不过天子,只得坐下。
两人落座,刘珏为诸葛亮亲手斟上一杯茶水,然后问道:“太师,您这次回来不会再离开了吧?”
诸葛亮说道:“回禀陛下,等到先帝丧期结束,臣便会返回南阳。”
他已经告老隐居,若非这次朝中遭逢大变,他是不会回来的。
刘珏闻言顿时面露失望之色,忍不住道:“太师年事已高,身体又不好,何不留在长安养老?”
“而且如今朕刚刚登基,也需有人辅佐,好稳定朝局。”
诸葛亮笑了:“陛下,臣乃乡野之人,乡野生活才更加适合臣。”
“至于辅佐陛下……有诸位内阁大学士在,又哪里需要老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