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土的序幕。
而日军则开启了多路南推。
于是,噩耗一个接着一个。
一城接一城的被日军鲸吞,其失地之快,直逼全面抗战爆发之初。
5月1日,许昌沦陷;
5月19日,日军兵临洛阳,5月25日,激战六天后,这座古城终究是落到了日军之手。
这场由日军蓄谋开启的作战,河南守军在兵力倍于敌人的情况下,仅仅用了37天的时间,便丢掉了38座城市,更是丧师二十万——阵亡失踪近五万!
豫中会战的失败其实是可以预判的,河南守军在一战区副司令、河南王的带领下,军纪败坏、为祸河南,是这场大战失败的直接原因。
囤兵河南数年,明知在日军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却没有投入所有的精力准备随时应战,反而为祸四方,岂能不败?
可这就是所有原因吗?
不!
核心原因是因为国民政府的消极抗战,上有所行下有所好,上面一味的消极避战、铲除异己,下面的人自然有样学样,面对日军随时的威胁,河南守军根本就没有存亡危机之意识。
嘴里喊着抗战,但当官的中饱私囊克扣军饷,当兵的又岂能枕戈待旦?
日积月累下,终于酿造了这一场难以挽救的大败。
可日军在占领了河南大部后并未就此罢手,而是紧接着就将兵锋转向了湘桂。
长衡会战在豫中会战结束的当日爆发!
长沙是日本人的眼中钉,自1937年全面侵华开始至今,日军在长沙一带跟中国军队血战了三次,但次次未果。
这一次,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日军,又一次掀起了对长沙的攻略。
而此时,距离上一次(第三次长沙会战)已经过去了两年有余。
两年的消极避战,足以让一支军队发生质的变化!
5月25日,日军掀起了长衡会战,至6月18日,这座历经了四次了四次大战的城市,第二次落入了日军的魔爪。
长沙失守后,日军继续进军,兵锋直指衡阳。
自4月17日开启了豫中作战后,日军觉得自己所向披靡,一路克郑州、许昌、洛阳,就连崩碎了几嘴牙的长沙都拿下了,小小衡阳,必然指日可下。
可日军却错了。
一个小小的衡阳(这时候的衡阳是国统区的第三大城市),仅仅1.8万余人的守军,面对着十余万日军,竟然如惊涛骇浪中的珊瑚礁,不管多么庞大的暴风雨,竟然一直迟迟未能摧毁。
47天,整整47天!
1.8万名中国士兵,依托一座孤城,在援军因为各种各样的算计而迟迟无法抵达的情况下,面对着数倍于己方的日军,他们坚守了整整47天!
1.8万余人,战至最后,竟然只剩下区区一千二百人!
这不同于追击过程中的被投降,不同于被包围后的束手就擒,这是血战——面对着数倍的敌人,身边的每一个战士都在血战,用灿烂的生命填进这看不见底的死亡深渊中。
一万六千余人,就这么无所畏惧的填进了死亡的深渊。
1944年8月8日,面对迟迟不至的援军,面对着仅剩的一千二百余名残兵,第十军军长下令投降。
张安平最见不得军人的投降,但第十军的投降后,一直为第十军提供情报支持的张安平,却没有一丝一毫的怨气可言。
从豫中会战开始,多大的城市,即便是让日军屡次折戟沉沙的长沙,在薛司令嫡系屯驻下的长沙,也才坚持了多久?
而第十军,这支不算王牌嫡系的第十军,全军上下不足两万人,面对至少五倍己方的敌人,却依托孤城足足坚守47天,更是做到了真正的九死一生!
四十七天啊!
爬,援军都应该从重庆爬到衡阳了。
可援军却因为各种各样的推脱、理由和借口不能至,一万六千余名壮士创造的时间,终究是抵不过内部的纷争、勾心斗角。
长达四十七天的坚守,未能望眼欲穿的等来心心念念的援军。
衡阳失守,长衡会战……结束。
而占据了衡阳的日军,在短暂的休整后,拔剑指向了桂林和柳州。
……
占领桂林柳州,打通中国东北至越南的陆上通道(经河南、湖南、湖北、广西),这就是日军从一开始就发动豫中作战的原因——而这个计划在日军这边叫做一号作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