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只读圣贤书。
他除了读考功名的书之外,那些杂书也使他的思路非常开阔,不像一般读书人一样,只知道读死书。
后来,虽然参加了考试,差点名落孙山。
如果不是上面有人替他说话,恐怕现在还是个穷读书人。
“我弟弟,难道也在这酒肆之中?”
陈有德突然特别想见自己的这个不喜欢读书的弟弟,说不定可以利用他喜欢做木工的特长,在自己的这个巧立的名目上挣点银子花。
老夫人听了,有些黯然失神,摇了摇头,说道:“你弟弟在你走后,没多久就投到寺庙去了!”
“投到寺庙,难道剃发为僧吗?”
陈有德有些伤感,因为在唐朝的时候,佛教还没有和本地文化完全融合。
通常只有为了逃避惩罚,商贩为了逃避赋税,才跑到寺庙剃发为僧的。
所谓的看破红尘,其实并不多见。
“不是,他是受到妖僧的蛊惑,到寺庙里做事。一天到晚摆弄泥塑木雕。”
“原来如此,可我们那里十里八乡的没有什么大寺庙!”
在此之前的历朝历代,已经有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
第一次是在北魏太武帝时期,主要原因是这个封建皇帝,为了证明自己的正统地位,再加上当时寺庙积累了大量的财产,已经严重威胁到政府的财政收入,就开始灭佛运动。
第二次是在北周武帝时期,灭佛运动的主要起因也和北魏太武帝差不多。
他们都通过尊崇儒家,偏袒道教,来维护封建社会的正统地位。
“当然没啥大寺庙,也就在京城长安附近,据说还是间很大的寺庙。”
“难道是华严寺吗?”
陈有德之所以说华严寺,这是因为该寺在长安周边是最有影响力的。
而且,经过了几百上千年的积淀。
无论朝代如何变迁,寺庙仍然是香火鼎盛。
因为,这些寺庙距离都城长安不远,长安城里的红男绿女们,通常借着上香的机会,就能实现偷偷私会的愿望,以解自己相思之苦。
“如果在这里面混口饭吃,倒也没什么。他在里面,我听说也……”
张大娘话中有话,也许担心自己作为乳娘,曾经的养子已是官场中人。
和自己这个普通老百姓的想法,肯定是不一样的。
“是吧,木工活?”
“是!”
“他只能靠手艺吃饭,我想他应该不会干别的事!”
看来,陈有德对他这个兄弟能干什么,并不会有更多想法。
在寺庙里干这个手艺,肯定过得比其他地方要好一些,因为官府在这方面的投入都是很舍得的。
那些泥塑木雕需要修修补补的很正常,他这倒也算得上是有用武之地的。
“你有所不知,他有时被迫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
“什么事?”
“就是帮那些和尚养妾!”
“养妾?这是几个意思?”
尽管已经有了思想准备,但是陈有德对这事还是感到有些意外。
他这种封建士大夫,是无法接受这种事情的。
用时髦的话讲,就是和尚养妾有违背社会公德的嫌疑。
“难道,那些和尚自己不养,还要他帮忙,花钱养?”
“是,花钱养!”
“只可惜,当年灭佛,没把他们全给灭了,这些人真是很可恶!”
这些和尚可真是铁公鸡一毛不拔,当然他们头上也没毛了。
“灭佛,老身我听说过,但还有很多留下来了。”
尽管张大娘目不识丁,可她也是历史的见证者。
过去几十年的大事,只要存活在世都是记得的。
陈有德作为读书人,对于之前的灭佛也知道一点。
毕竟,他不是个死读书的人。
因为,从东汉佛教东兴以来,有很多人就加入了寺庙。
男的削发为僧,女的削发为尼。
有的甚至什么都没改变,就声称自己是佛家弟子。
这些人一天到晚不用劳动,也不交纳税款,也不服劳役。
整个国家的财政十分之六七都在寺庙,再加上历朝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