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明君》

第23章 如梦方醒,金杯共饮(2/4)

以时日,才能必然远超微臣。”

    高仪既是谦辞,又是自嘲。

    他如今身在内阁,登堂入室,可以说是万人之上,大政在手了。

    可他做了什么呢?

    什么都没做。

    既没有践行少年时的志向,也没有遵行士人兼济天下的操守。

    他这后半生,当真可谓是,尸位素餐。

    朱翊钧摇了摇头,带着一丝哀思之情:“当日,我皇考宾天之前,托孤辅政于先生等三人,还请先生莫要自谦。”

    “元辅是我皇考的先生,彼时我皇考曾执手泪眼与元辅说,以天下累先生。”

    “如今,我德凉幼冲,我的先生,难道不愿为我所累吗?”

    朱翊钧左手天下黎庶,右手先皇遗命,以圣君姿态,一再动摇着高仪的心神。

    高仪嗫嚅了一下嘴唇,显然有些吃不消。

    他神情动容,感慨至极:“天恩浩荡,臣必不敢负。”

    朱翊钧这才展颜。

    他款款落座:“先生快坐下吧,午膳都快凉了,不要暴殄了天物,粒粒皆辛苦。”

    高仪情绪一时难以收束,只得一言不发,坐了下来。

    席间,朱翊钧又不咸不淡地请教了一些学问上的问题,一副热心求学的姿态。

    几次挠到高仪痒处,引得他不顾仪态,唾沫横飞。

    朱翊钧眼见火候差不多,不着痕迹开口道:“先生这孝之一字,解得好,我当好生践行。”

    说罢,他幽幽一叹。

    高仪疑惑问道:“殿下何故叹息?”

    朱翊钧娓娓道来:“先生有所不知,大行皇帝嘱咐我孝事两宫,我却常常做得不好。”

    “近日颇见我母妃心烦意躁,必是有烦心事。但我问及,母妃以政事为由,怕扰我学业,不让我知晓。”

    “母亲有忧虑,我不能排解,先生,我这样,难道还能说孝顺吗?”

    皇太子这一提,高仪立马明白说的是什么事。

    近日来,廷议两大难处,一曰考成,一曰内帑,都与李贵妃处闹得不太愉快,颇有些相持不下的意味。

    但如今皇太子提起,高仪却觉得有些难堪。

    所谓为尊者讳,又涉及内外斗权这些阴损之事,给小孩子讲,总归面上不好看。

    朱翊钧见他犹疑,一脸单纯问道:“先生,朝堂上究竟何事惹恼了我母妃,先生可否全了我这一片孝心,就在这里私下告诉我?”

    高仪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朱翊钧连忙劝道:“先生,我那母妃,受冯保蛊惑深矣,就怕是受了上下蒙蔽,才与朝臣不愉快。”

    “先生说与我听,我还能从中调和一番,难道不是两全其美?”

    高仪顿了片刻,觉得似乎有几分道理,皇太子出于孝心且不说,倒是这李氏,居于深宫,外臣只能通过奏疏进言,反倒是他这学生,侍奉身前,若是有这个心,还当真能调和内外。

    他想了想很快就说服了自己。

    “殿下有所不知,如今内外正为两事搅扰不休……”

    高仪一五一十地将事情道来,他还以为朱翊钧一无所知,说得颇为详细。

    朱翊钧听罢,皱着眉头追问道:“这十万两,元辅是不准备移入内帑了吗?”

    他明知故问道。

    高仪连忙解释:“自然不是,如今礼部大典,工部修陵寝,黄河夏汛,各自紧急支走了一批银子,户部捉襟见肘。”

    “内阁的意思是,等夏税收上来,再将银子移入内帑。”

    朱翊钧哦了一声。

    很是通情达理:“既然事出有因,我倒是可以好生劝劝我娘亲,如今正当相忍为国,共克时艰。”

    高仪再度为新君仁厚感动不已。

    只见朱翊钧说完这事,又迟疑道:“倒是这考成法,有些难办……似乎,颇伤圣德。”

    伤圣德,就是得罪人。

    高仪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他不禁感叹自家弟子这份敏锐的政治嗅觉以及人心察悟。

    仅仅是听他简略说了一遍,就立马察觉其阻力。

    他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没有矫饰,只能无奈点头:“确实有些疑难。”

    这就是后宫监国的坏处了,没有这份担当。

    老子云,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