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酒馆,身边便出现一位老者,落后半步,为他撑起油纸伞。
男子神情平静,只是轻叹一口气,“谁能想到,朝烟会去抵御戎人,谁又能想到,赵无眠孤身挡下两千骑兵,赢得百姓一片叫好,如今让他们得了民心,再想剿,的确是没了名头与礼法。”
几个市井闲汉会这么想,那天下人差不多也都是这个想法……洛朝烟与赵无眠抵御戎人有功,不该杀,唯有分歧的,便是赵无眠曾意欲行刺皇后这个事。
林公公为防隔墙有耳,并未搭话,直到一路回了东宫,他才道:“当年光佑帝就是因为行刺藩王,导致众王唇亡齿寒,才得万劫不复之境地,因此行刺无疑是最低劣的法子,但此刻……恐怕我们也只能如此。”
光佑帝,就是当年被景正帝宰了的货色,当然,史记上,光佑帝是在破城前三天便逃出京师,至今下落不明,实则早在出京时就被景正帝派人杀了……当时动手的人还是林公公。
就是有光佑帝这个前车之鉴,洛述之才一直不敢光明正大削藩。
洛述之坐在椅上,为自己倒了杯热茶,端起茶杯轻抿,望着茶碗上的袅袅白烟,神情稍显出神,没有回答。
林公公琢磨少许,而后冷冷道:
“晋王以身殉国,证得清白……归一真人与枪魁围剿乌达木后,至今没有消息,料想是遭遇了不测,董玉楼没能得到偏头关残余部将,致使乌达木冲杀而出,而董玉楼本人则被赵无眠斩杀,他还得了晋王麒麟符……
削藩,剿楚地水师,夺真珠舍利宝幢,试探乌达木,如今我等却只达了最后一个目的,前三个皆因赵无眠而坏……当初在大内,老奴就该直接杀了他的!”
洛述之揉了揉眉心,“本想顺水推舟,让他带着楚地水师以‘清君侧’的名义,行‘谋逆之举’,不曾想他居然不上套。”
林公公默然不语,当初赵无眠被皇后带出东宫时,他便问过太子的意见,当时的确是这么个谋划,而赵无眠之所以不上套,恐怕就是因为他当时就猜出洛述之的目的了吧。
事态已是如此,再懊恼也无济于事。
这能怪得了谁?只能怪洛述之野心太大,什么都想要,也只能怪他们低估了赵无眠。
洛述之本以为赵无眠去晋地是找许然杀林公公去了,谁TM知道他就是奔着晋王那二十万大军去的,而且还真让他拿到军权了。
所以林公公才会推荐用行刺这种下下之举。
洛朝烟还好,她明显就是赵无眠的傀儡,但只要赵无眠一死,她能掀起什么风浪?
一个自小待在归玄谷养花弄草,不惹世事的公主,要不是因为许然和苏总捕支持她,洛述之都快忘了自己还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妹子了。
洛述之沉默片刻,忽然道:“如果我们可实时得到晋地信息就好了。”
林公公负手站在窗前,望着宫外的鹅毛大雪,沉默不言。
洛朝烟与赵无眠都跑去抵御戎人,这已经是年前的消息,关于赵无眠最近的消息就是除夕前在太原杀了归守真人与董玉楼,而后便不知所踪,就连洛朝烟也是如此。
洛朝烟说是在边关抵御戎人,但洛述之派去的探子根本就没找到她人在哪儿……就算找到了,消息传过来也得一天一夜。
所以目前洛述之还摸不准洛朝烟与赵无眠的想法……他们两人是打算拼着大离江山破碎也要和他洛述之打到底,还是想先息事宁人,全心抵御戎人,而后徐徐图之?
情报太少,不好分析。
洛述之再怎么样也是名正言顺的太子,除了赵无眠,谁知道这一切都是他所布置?而且赵无眠也没证据,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的推测,就连董玉楼董文祯两兄弟,在外都是晋王麾下,而不是他冬燕之人。
所以就看赵无眠敢不敢拼着戎族大肆扣关的此刻,领兵打京师……若他真敢打,洛述之便稳坐大义之名,自可调集十万中央军,以及号召各地武勋‘护国’。
目前还掌握兵权的藩王只有燕王,蜀王,越王,但这三位藩王的兵力都不如赵无眠,而且除了燕王,蜀王与越王距离京师太远,没有个把月根本赶不过来。
西南军,东南军也是同理,时间太紧张,要知道楚地水师跑至琅珐都花了一个月的时间,他们此刻一时半会还赶不过来,唯有位于燕云的北辽军能在一月之内赶来。
西南军,东南军,北辽军,中央军便是朝廷兵马,不过唯有十万中央军单听命于洛述之,其余三军,皆由朝中武将统领。
这些地方军,如非大事,否则一般动弹不得,但赵无眠起兵靖难自然就是天大之事。
洛述之轻晃茶杯,望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