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鼎7:山外青山》

05 名震京城(5/20)

    夏想对京城也算十分熟悉了,开车前往社科院的途中,遭遇堵车,就绕了小路。没想到小路也堵车,没办法,只好慢慢前行,走到一个报摊前,忽然心思一动,就下车买了一份报纸,是《京城日报》。

    夏想拿起报纸只看了一眼,顿时就屏住了呼吸。

    《京城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为“程曦学”的文章,标题为《三问产业结构调整的利与弊》,虽然文章不是发在头版头条,但也发在二版非常醒目的位置,而且还是套红标题!夏想只看了一眼题目,还没有来得及看文章内容,忽然间感觉背后冒出一股冷气,下意识地冒出一个念头:保守势力在造势了!

    夏想急忙回到车上,定了定神,一字一句地将文章看了一遍。看完之后,闭上眼睛靠在椅背上,一动不动。过了半晌,才微微摇头一笑,自言自语说了一句:“程曦学号称当今经济学泰斗,可惜,眼光也不过如此。”

    文章的语句可谓犀利,观点也非常激进,声称产业结构调整弊大于利:一是容易造成国有资产流失;二是容易滋生腐败;三是在与国外巨头合资之时,处于弱小一方的国内企业,很容易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实际是在以短期利益换取长期损失。

    程曦学用慷慨激昂的语句列举了国内数省产业结构调整之中引发的腐败案件,以及曾经的国有品牌在合资之后不但成为跨国公司的附庸,甚至连自有品牌也被雪藏。表面上当时确实是引进了几亿甚至十几亿外资,但几年之后再看当时看似有利可图的合资,其实是等于变相自掘坟墓,十几年辛苦打造的品牌毁于一旦,十几年辛苦建立的销售渠道却被跨国公司轻松地据为己有。

    不得不说,程曦学的眼光很敏锐,观点有可商榷之处,确实指出了产业结构调整之中的种种弊端,起到了针砭时弊的警醒作用,但也有以偏概全、只看缺点不说优点的偏颇之处。诚然,产业结构调整也确实造成了部分国产资产流失和自有品牌的消失,但如果不把一家企业放到市场大潮中去搏击风浪,就不是真正的市场经济。要想做大做强,必须要有经受得起市场考验的信心和能力。

    市场的选择就是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合资也好,不合资也好,总会有旧品牌倒下新品牌重新兴起。把一切都归罪于产业结构调整,归罪于引进外资,说轻了是过于保守,说重了就是鸡蛋里面挑骨头——没事找事。夏想清楚的是,程曦学作为国内经济学家的代表性人物,被一些人尊称为泰斗,他的学说深受京城中许多贵人的赏识。大凡高级学者都不是普通的学者身份,他们还是地位很高的经济顾问,他们发表的言论,尤其是登在《京城日报》这样的大报之上,就是一个极其强烈的信号!

    就是保守势力向新兴势力一次公开挑战!

    还好,夏想又将文章看了一遍,文中没有提及燕省的产业结构调整,只要提及燕省,叶石生必定会大为震惊,说不定会由公开支持变为态度暧昧,甚至还会放慢前进的步伐。叶石生从根本上讲还是保守的性格,对风向的转变是非常敏感的,不敢有丝毫放松。

    不过即使如此,夏想也相信叶石生看到这篇文章后,会犹豫半天。当然夏想并不清楚其实叶石生事先已经接到何东辰的电话,多少有了心理准备。

    开车到社科院时,夏想已经迟到了整整一个小时,第一次见邹儒就迟到,听说他脾气不好,说不定要挨训。

    夏想来到邹儒的办公室门前,微微平息了一下紧张的心情,轻轻敲门。

    连敲三声,无人回应,但明显可以听到里面有人走动的声音,夏想只好再敲。

    又敲了三声,还是无人说话,夏想纳闷儿,不会是邹儒生气了,故意不让他进门?无奈之下,只好再敲。

    刚敲一声,就听到里面传来不耐烦的声音:“已经敲七声了,而且里面的声音你在外面也听得到,证明里面有人。你要真有事,就推门进来,没什么要紧的事情就走开……懂不懂?”

    还真不懂有这样的规矩,夏想摇头一笑,怪人有怪规矩,不用和他较真……他直接推门进去,一眼就看到邹儒正手拿一份报纸,在房间里转来转去,一脸焦躁不安。

    邹儒一见夏想进来,虽然不知道他是谁,但因为心中憋闷有话要说,就将报纸递到夏想眼前,说道:“你来瞧瞧,你来看看,程曦学枉为泰斗,睁着眼睛说瞎话,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我真想当面质问他,良心何在,师德何在,公正何在?”

    夏想不用看就知道邹儒说的是《京城日报》上程曦学发表的文章,就接过报纸笑道:“邹老不必生气,程曦学以学术的观点发表了这篇文章,而且他在文末也说了,有不同观点者,可以和他论战。再说,程老作为资深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利弊心知肚明,他之所以发表观点偏颇的文章,是因为立场不同罢了。在国内,从来就没有独立的经济学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