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命昭唐》

第249章 赴丧(3/7)

r>    “诏减百官职田三分之一,给军粮。”

    “敕有司定王公士庶每户税钱,分上中下三等。”

    “诸司官员久不请俸,颇闻艰辛。”

    “百僚上表,以军兴急于粮,请纳职田以助费,从之。”

    “诏税百官钱。”

    这就叫官员税、助军税。三公皇族也得交钱,俸禄也可以不发。搞得最凶的时候,世家都有人饿死。

    “太常博士韦都宾、陈京以军费急,请夺富商。大率每商留万贯,余并没收。遂诏京兆尹、长安令、万年令严刑峻法拷饷京畿富商。长安令薛苹乘车于坊市搜索,人不胜鞭笞,乃至自缢。京师嚣然,如被盗贼。搜括既毕,得八十万。少尹韦禛又大肆追拷,于是及二百万缗。”

    这个就是抄商钱。

    就是朝廷发起的有组织、有预谋的抢劫。文官带队,武夫、吏执行。以现代价值观当然不妥。但这会商人只算半个人。任你背景通天,杀了就杀了,抢了也就抢了,没几个人可怜你。

    其三,在治下严格执行户籍制度,限制百姓流动。这个主要是限制群众眼界。唐以后日益酷烈,千禧年那会才瓦解。国朝在募兵制和两税法的作用力下,除了河北,人口流动很活跃。

    其四,减少部分官营产业的控制与占比,与民让利。

    五,制度。职事官、使官、勋官、散官、爵位,体系、升降混乱。侍卫亲军司步军司都指挥使居然无品,朝廷也不知道该给什么官,全看圣人命令,怎么想的?

    其六,土地。地是万物之源。

    土地的产出有剩余,人口才会增长,才会释放出从事手工业的劳动力。土地产出有剩余,才有物质交换,才有商业……保证土地产出的剩余,保证自耕农数量的稳定与增长,务必重视。

    四夷。惟吐蕃、南诏是必死之寇,余者同中国之人治理即可。攘外必先安内,勿擅启边火。

    中朝职位不宜长期全部交给女官。现在掖庭已经收了很多黄门小儿,循序渐近培养而用之,制度嵌套之就是。但在这之前,宜将以前的寺人杀光,免得带坏风气。也不要认为这些余孽会因为宽容而感恩戴德,乖乖听话。

    李某也这么想。

    看过一本俄勒冈大学历史博士的专著《明代宦官》,不论好坏,明朝这些寺人才称得上是官,宦官。官僚的专业能力、自觉性普遍是到位的。而国朝从程元振、鱼朝恩到田令孜、杨复恭,你能清楚感觉到他们小脑没发育完全。

    欺软怕硬有一手,真碰到事他们大概率是解决不了的,也没胆上。

    这个社会有个底层逻辑:蠢货从智者手上夺不走任何东西。内竖在和士人、武夫的角力中为什么渐落下风,为什么会被李某拿下,就是蠢。历史上他们许多骚操作看一次笑一次。比如把社稷卖给藩镇,让朱温赶紧入关受禅。

    及格线上的智商都无。

    杨复光、张承业、西门思恭属于偏差事件,个人品德,请勿上升集体。

    话说回来了,寺人可以用么?当然了。但不是内竖。杜让能的遗表给他提了个醒,该处理这些余孽了,打扫干净屋子再养奴。

    其十:两浙、福建、岭南的节度、观察、刺史得调整,这是有望和平指挥的,详询徐彦若。

    不宜贸然迁都。朝廷的根子在关中……

    将来征讨中原该屠城就屠城,莫学襄公不杀二毛,仁义留给愿意服从统治的百姓说。

    其十三:有的地方以一个乡设县。有的以一县之口设刺史。有的州县,列圣和执政为了自己的爱好,三百年来竟然变动十几次,让人弄不清它领多少土地,百姓不知道自己属哪州哪县。纯属好大喜功,无事生非……

    嘶,说到心坎上了。

    举个例子,知道武州在哪吗?

    武德元年置武州。天宝改武都郡,肃宗复改武州。宣宗移治覆津县。景福年改阶州。这个武州在哪?陇南。

    神武县设武州,寻废。这个武州在山西。

    改安州置武州,寻废。这个武州在浙江。

    大中置武州,治萧关县。中和年侨治潘原县,是为行武州。这个武州在甘肃。光启置武州,治文德县,后改毅州。这个武州在河北……

    河南区划就不说了,经典永流传。

    纯几把二两脑子灌了大肠,都给你唐完了,张顺飞都搞不出的低能。

    全文洋洋洒洒足有数万字,零零杂杂几十条,涉及到方方面面。还点评了一番近臣。结尾,老头说,杜氏后继无人,都是些庸才,不要因为功臣门第和他的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