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超越才能的提拔、任用,顺其自然……
赞曰:汉代荀陈,圣唐崔杜。有子有弟,多登宰辅。裴氏改节,杨门败名。膏粱移性,信而有征!
圣人合上绢书:“悠悠苍天,夺我三公…………”
洛符扶着他,苦着脸:“圣人节哀。”
有了她的带头,宇文柔等人也跟着呼啦啦拜倒:“请陛下振作。”
“保管好。”圣人将绢书塞到赵如心胸前。
在灵前斟了一杯酒,转身将杜光义兄妹拉了起来:“好生料理后事。缺什么用什么,尽管与惟晟开口。斩衰后什么打算?”
为五服之内、中表之外的亲戚服丧,是为缌麻,服三月。为曾祖、外祖等叫小功,五月。为堂亲、姑侄等,叫大功,九个月。
齐衰比较复杂。臣为君,父母为嫡长子,妻为夫……就是斩衰,统一三年。
非常严。
吃酒食肉,行房,穿丧服以外的衣服,嘻嘻哈哈……三年起步,最高死刑。汉朝很多诸侯王因为守丧出问题被削爵流放。国朝一百杀威棒起步,打死正好,没死就继续坐牢。天后执意要为朱温服丧,每次被一边摸个遍的时候一边泪流不止,宁死不许进入,也不是她矫情,装逼。价值观如此。
当然,也不绝对。至少朱温给昭宗操办后事,很快就释服从吉了。作为回敬,圣人也不会让天后、石鸢、张月仪、朱友贞、朱令雅之辈按规定给他服丧。比如到时候在灵堂上让天后对着朱温牌位趴着,然后揪其发髻、扛其大腿而伐之。
喜欢玩别人老婆,也让此辈在黄泉下看着自己的白月光被人站起来蹬。
啧,你真是越来越变态了。
“隐居。”杜光义两眼空洞,仿佛什么无趣了。
“周游天下,浪迹红尘。”杜晓如出一辙。
“臣不知。”杜黛君肩头微微抖着。
圣人沉吟了一会,道:“俟斩衰完满,大郎二郎随时可以门荫入仕。五妹嫁给我为妃。今后两家一起走。”
收杜黛君,和收崔玉章、崔玄素同理。杜氏是杜氏,京兆杜氏作为汉魏以来的关中望族很庞大。太尉这一支是杜如晦一脉。传到中唐,杜佐生元绛。元绛生审权、蔚。到杜审权这,就又是单独一房。让能,即审权长子。要一起走的,准确说就是杜审权一家。
崔、裴、杜、韦、赵、郑、李,不知不觉快集齐了,李家的烂裤裆公主们没人要,李家郎却抢手呐。我家三百年天子,哪里不及崔、卢!
“家中与有司安排就是。”杜黛君不想在这个话题上多说。
倒不是别的。老父已逝,随着时间流逝,圣人对杜家不可避免的会淡。这么做相当于兜住下限。只是她笼罩在丧父悲痛中,不想讨论别的。圣人倒是够自来熟,一口一个五妹………
“那就这么说好了。”
三年之期一到,就来娶五妹!
出了灵堂。
外间已经在准备午餐,家僮穿梭如流,宾客被引到各处就食休憩,只有一小部分在游荡。看到他,三三两两走到面前示好。一问才知道,全是杜让能幕僚。
“秦韬玉?”圣人看着面前这个面如冠玉、性格外向的美男子,稍有震惊。
“正、正是……”秦韬玉连忙拜礼,心里又是惊疑又是恐惧。
圣人回忆出一幅场景来。
那是十几年前的午夜。这副躯体的原身在啜泣,小小年纪又孤苦无依,身边只有两个动辄叱骂的寺人,正承受着对即将背井离乡的害怕、内竖在侧的畏惧、宗庙隳灭的悲伤。
“殿下!”突然一个年轻人带着几名军兵闯入。
小寿王看着来人,吓得往角落一缩,止不住的哽咽:“秦判官,我不想入蜀。”
秦判官是神策军世家,文武双全,累举不第,因此阿附田令孜。秦韬玉并不废话,一把抓起寿王就往外走,随后将其塞入马车。
行至斜谷,小寿王磨破了脚,走不动了,向秦韬玉要马。秦韬玉找田令孜汇报,田令孜闻言大怒:“此深山,安得马!”说罢,马鞭劈头打下,打得小孩在地上乱爬,满脸血痕,尖锐惨叫告饶。待小孩不要马了,就拿着棍棒督其赶路,走的慢就是一鞭子。
当时秦韬玉一直在身边。到了成都之后,再没见过。
以上就是前身的记忆。
“你如何在幕府?”圣人反复打量着秦韬玉。
秦韬玉心情稍宽,只是苦笑。令孜太蠢,到了蜀中依旧我行我素,搞出了许多人神共愤的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