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父皇,我能辞职吗》

第186章 不是...李二,大唐这回真的药丸了(1/4)

最新网址:www.xbiqugu.la
    “宝琳公,寡人见你身染重病,是否要休息几日?是否需御医替你调养调养?”

    长安报社。

    李明嫌弃地顶住侯宝琳,竭力让那张挂满鼻涕的脸保持在一臂之外。

    然而,经过一年的发育,侯宝琳似乎是武将血脉觉醒,身高一下子窜了上来,李明居然有点顶不住他了。

    “明哥最近在忙些什么呀?都不来报社了,兄弟们都见不着你了。”

    侯宝琳的口条也比去年读小学时利索了许多,完全是个大孩子了。

    就是鼻涕仍然呼呼地流,疑似是过敏性鼻炎有点严重了。

    侯宝琳不像其他年龄大的孩子,才刚启蒙没多久。

    而且从他阿爷侯君集就能看出,他们侯家显然不是“少读诗书”那样的天才家庭。

    所以,侯宝琳没法像其他小伙伴那样,直接就能做牛马(划掉)直接为祖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做贡献,还在私塾里读书。

    不过,侯君集也有意在拉近乖孙儿和小领导的关系,让他在学习之余,时不时来长安报社露露脸。

    “唉,总是有点事要忙。”李明苦恼地挠着头头。

    这不是托词,最近他确实在忙着远程处理政务。

    辽东(包括高句丽)那边倒是好说。

    有完整的组织架构,有韦待价坐镇,长孙延、房遗则、尉迟循毓三小只辅佐,又有从头打造的职业吏员体系。

    基本能做到,在坚决贯彻总方针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全体上下的工作积极性。

    平州与营州的工农业生产稳步增长,薛仁贵正在两个都督府内积极发展赤巾军成员,高句丽的鲸吞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开展。

    一切看起来都井井有条。

    如果只看辽东当地的报表的话。

    然而在报表之外,始终有两个场外因素在困扰着李明。

    一件是小事,来往京城和辽东的邮驿越来越迟缓,等一个月都成了常态。

    因为辽东寄给李明的汇报是每日一寄,虽然有延迟,但理论上应该每天都能收到。

    然而,这段时间的现状是:几天不收信,一收收几天。

    显然是邮驿人员把几天的信件打包在一起,一股脑投送了。

    这样省力是省了,但时效性也损失了。

    李明为此还专门找到了主管邮驿的官方人士,的顶头上司,进行投诉。

    也就是,李治老哥。

    邮驿是归尚书省兵部管的,而兵部尚书李世绩是李治的起家近臣、头号马仔。

    李治还真吭哧吭哧地去问了,并及时反馈了原因:

    燕山附近州县的兵部,取消了驿使货币形式的月俸,全部配发禄米。

    导致有些家里不缺田、但缺钱的驿使辞职不干了,大大影响了送信效率。

    除了这件小事以外,困扰李明的还有一件大事。

    河北山东的经济,很明显出问题了。

    辽东一直和大唐(划掉)邻近的兄弟州县做着买卖。

    铜铁制品与矿产就不说了,交易总量在这个月内突然断崖式下跌。

    交易金额也在跌,但跌的只是“金”额,内地的买家仍然在使用米、粟、布帛这类的大唐硬通货支付货款。

    不仅是铜铁,向兄弟州县出口的其他货物,不论是民间还是官方,对方也几乎使用实物支付。

    又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时代。

    这虽然让辽东的粮食布匹爆仓,但也留下了“谷贱伤农”的隐患,不可长久。

    而辽东向内地购买货物时,则猛然发现,自己手里的“开元通宝”购买力爆炸。

    一夜之间价值翻倍,一文钱当过去的好几文用,买东西像不要钱一样。

    在生产力平稳的农业社会、在以贵金属为货币的古代,这显然很不正常。

    而这,又能与上一件“小事”联系在一起——

    幽云一带、与平州接壤的州县,无力支付驿使的货币工资,改以禄米支付,导致大批驿使辞职。

    “铁器要向辽东大量购买,而又支付不起铜钱。

    “最近河北发生了什么事情,怎么会突然金属短缺了?”

    李明坐在报社,询问理应消息灵通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