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在晚唐》

第一百四十七章 :茶法(3/5)

br>    而到了肃宗时期,第五琦开始主持官盐,那会盐价涨了十倍,到了一斗一百多钱的价格。

    虽然后面时期盐价有高有低,但基本一直维持在每斗百钱到二百钱之间。

    这价格比之前是高了十倍,却似乎并没有想象那么高,毕竟随便做个短工都能每日挣个十来钱,一斗盐的价格也就是一个劳力十来日的时间。

    可为何盐税却能成为朝廷第一税源,每年能为朝廷输送盐税八百万贯以上?

    无他,就是因为盐符合了多频次和必须性,人人都离不开盐,又是消耗品,天天吃。

    所以日积月累、积沙成塔,这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而茶叶在赵怀安看来也是一样的。

    他在西川的时候就发现了,川地几乎人人都吃茶,如果这还有因为蜀地喝茶历史悠久的缘故的话,在赵怀安沿江东下,看过沿路风物后,就发现不是川地如此,而是天下从上到下都是吃茶风靡。

    此外,赵怀安比时人更清楚,茶叶这东西是含有咖啡碱成分的,对人类的中枢神经有刺激性,只要长期喝,你再想不喝就比较困难。

    而且赵怀安还看重茶叶的一点,那就是适合大规模长途贸易。

    他要想在南诏、吐蕃的三角贸易中打出名头、品牌,就必须要有拳头产品。

    之前从戎州发掘的荔枝,好不好,当然好啊。

    可按照他弄的制冰技术,最多也就是送到扬州这些地方,这里商业环境好,高消费人群多,买得起这些东西。

    可你要说送去吐蕃?那能不得坏?

    而茶叶不同了,它都是晒干后压紧了的团茶、饼茶,轻便不容易坏,最适合长途贸易。

    日后那条三角贸易被称为茶马道,不是没原因的,就是因为这茶叶太适合贸易了。

    所以赵怀安一直不清楚,茶是丝毫不差于盐的大宗商品,可朝廷能在盐上,一年税八百万贯,茶叶却只能税八十万贯。

    这里面的差距未免也太大了!

    现在听这吴玄章这么一说,赵怀安顿时就明白了。

    合着现在的茶叶税实际上是个流通税,朝廷的盐铁使只能在流通过程中征税,那避开朝廷卡哨的方法可就太多了。

    ……

    此时,赵怀安将一盏茶喝完,只感觉更上头了,他忍不住踱步来回,忽然对端坐马扎的吴玄章说道:

    “如果,我是说如果哦,我拿下了整片大别山,控制住江淮的产茶地,我让你来搞榷茶,你怎么搞?”

    这个时候,吴玄章终于了解到眼前的这位刺史野心有多大了,他激动地站了起来,就要表态,然后被赵怀安又压着坐在了马扎上。

    只听赵怀安严肃道:

    “不用站着,就坐着讲,仔仔细细讲来,我用心听。”

    说完,赵怀安还从一个随身带的褡裢里,拿出一摞纸,还有一个炭笔,意思是让吴玄章说,他来记。

    此刻吴玄章看赵怀安的架势,哪还不明白这一刻是他人生最关键的时刻?

    于是他深吸一口气,终于将自己平生所学,全部讲来。

    ……

    外头大雨倾盆,狭促的小厅里,赵怀安一边听一边记,眼睛亮得发烫。

    刚刚吴玄章将他苦思十余年的榷茶法毫无保留地告诉赵怀安。

    他主要的思路就是抓住产茶地这一条,也就是在主要的茶叶集散地设置榷场,然后由榷场统购统销。

    就比如吴玄章主要讲的光山山场,就专门收购山内的散茶,然后按照茶叶的品质分等,分别按照价格在榷场发卖。

    但和官盐铁最大的不同是,吴玄章这里的发卖却不是向市场发卖,而是像各类茶商。

    而茶商想批多少茶需要买茶引,也就是说你想在榷场批发一万斤的茶叶,那你先要到榷场交一笔钱,买一种条子,这个条子上批注了某某在什么时候买一万斤茶。

    然后茶商就可以拿这个条子去榷场购买茶叶,然后卖多少钱,榷场不管。

    赵怀安还在思考,他们当中最善数的王铎就最先高兴拍手,赞叹道:

    “此法妙啊!行此法相当于咱们挣了两道钱,一道是从茶园户手里低买高卖的钱,一个就是咱们挣的茶引的钱。”

    人群中的赵六是最懵的,他疑惑问了句:

    “那些茶商是傻的,让额们刮两道油?”

    那边裴德盛就笑着给赵六解释了,此君年纪最小,却在庶务中打磨许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