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宋不是送》

铸新鼎(5/6)

,君王为元首,总揽国政,统帅三军,承天命而御万方!”

    >“然,”我目光扫过几位代表震惊无比的脸,“君王之下,当设‘共治堂’(议会)!由天下各州府推举德才兼备之贤良、功勋卓著之将帅、通晓百工之匠师、乃至为国输粮捐资之巨贾代表,共同组成!凡国之赋税征纳、律法修订、官吏任免、战和之决断…皆须经‘共治堂’审议,君王签署,方可施行!君王若有失德悖法之举,‘共治堂’有权弹劾,另立贤明!”

    >“共治堂下设‘理政院’(内阁),由共治堂推举贤能担任各部主官,具体施政,向君王与共治堂负责!”

    >“此非虚言!本王今日便可与诸位歃血为盟,立下‘万民约法’(宪法)!将此国体,昭告天下!凡我大宋第二帝国之民,无论士农工商,皆受此约法庇护!凡我帝国之官,无论尊卑,皆须遵此约法而行!君王亦在此约法约束之下!”

    >死寂。

    >绝对的死寂。

    >炭火噼啪作响。

    >苏辙手中的茶盏“啪嗒”一声掉在地上,摔得粉碎,滚烫的茶水溅湿了他的锦袍下摆,他却浑然不觉。他死死地盯着我,苍老的脸上肌肉抽搐,眼神中充满了极度的震惊、茫然,随即是一种近乎疯狂的推演和计算!

    >君王与士绅共治?议会?内阁?约法?君王也在法下?

    >这…这简直是亘古未有之奇谈!颠覆了千年来的君臣纲常!

    >可…可细细咀嚼,这其中蕴含的深意…将江南世家的利益和话语权,以“共治堂”的形式,堂而皇之地嵌入帝国权力的核心!不再是依附皇权的“士大夫”,而是真正拥有决策权的“共治者”!这诱惑…太大了!大到足以让他们忽视那离经叛道的表象!

    >杭州钱家的代表,一个精瘦的中年人,眼中精光爆闪,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显然在飞速盘算着家族在“共治堂”中能攫取多少席位和话语权。

    >明州史家的代表则激动得脸色潮红,他们家族以海商起家,富可敌国却地位尴尬,若能凭借财力跻身“共治堂”…那将是真正的鲤鱼跃龙门!

    >韩世忠、张宪等人也是目瞪口呆。他们听不懂那些复杂的“共治堂”、“理政院”,但他们听懂了“军功授爵”、“能者上位”!更听懂了这新国体对凝聚力量、对抗金狗的滔天好处!韩世忠眼中的震撼,渐渐化为一种近乎狂热的信服!

    >“殿下此言…当真?”苏辙的声音干涩无比,带着巨大的不确定和一种压抑不住的激动。

    >“君无戏言。”我迎着他的目光,一字一顿,“本王今日之言,便是大宋第二帝国之国本!可即刻立下血誓文书,昭告天地祖宗,传檄天下!江南诸姓,凡愿入此‘共治’者,皆为本帝国开国柱石!荣辱与共,休戚相关!”

    >沉默。

    >令人窒息的沉默在堂内弥漫。只有炭火燃烧的噼啪声和几位代表粗重的呼吸声。

    >利益!生存!权力!未来!

    >无数念头在几位世家巨擘的脑海中激烈碰撞。

    >终于。

    >苏辙缓缓站起身,动作有些僵硬。他没有看我,而是转向其他几位代表。目光交汇,无声的交流在瞬间完成。

    >杭州钱家代表微微点头。

    >明州史家代表用力握紧了拳头。

    >镇江刘家代表深吸一口气。

    >……

    >苏辙转回身,面向我。这位历经宦海沉浮、见惯风浪的江南名宿,此刻竟有些微微颤抖。他整理了一下被茶水打湿的衣袍,然后,在韩世忠、王德、张宪等人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下——

    >缓缓地,却是无比坚定地,一揖到地!

    >声音苍老,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响彻内堂:

    >“江南苏氏,愿附殿下骥尾!倾全族之力,钱粮、子弟、船坞、工匠…凡有所需,无有不从!共铸大宋第二帝国!共抗金虏!复我河山!”

    >如同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

    >“杭州钱氏,愿附殿下骥尾!”

    >“明州史家,愿附殿下骥尾!”

    >“镇江刘氏,愿附殿下骥尾!”

    >……

    >一声声代表着江南庞大势力的效忠宣言,如同惊雷,在这应天府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