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六十三章 扳倒最后一根柱子(2/4)

,他更讲究实用主义,焚香插花实现不了国家一统,也不能解决百姓温饱,如此靡靡之乐,在大宋的龙庭,难觅踪影。在收复了后蜀之后,赵匡胤又将目光投向了南汉。

    ◆ 降尊认怂

    大宋开宝三年(970),赵匡胤在讨伐南汉之前,诏告李煜:你给刘鋹写一封信,劝他马上投降。愤怒至极的刘鋹撕毁了李煜这封堪称最牛掰的劝降信,扣押了南唐的使者,回信李煜,把他臭骂了一顿。

    开宝四年(971)二月,赵匡胤灭南汉,平定岭南,之后屯兵汉阳。

    《史记•项羽本纪》中,樊哙曾对刘邦道:“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今的南唐就是大宋嘴边的一块鱼肉,只要想吃,随时可以拿去。

    李煜万分恐慌,找不出应对危机的有效办法,只能搬出他善用的认怂战术,向赵匡胤上表,祈求赵匡胤怜悯,能够保存住南唐的国号。

    李煜又都有哪些怂操作呢?

    一、“会岭南平,煜惧,上表,遂改唐国主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印。”李煜上表,请求去除国号“唐”,自己将“唐国主”改称为“江南国主”,唐国印为江南国印。赵匡胤同意。

    二、“上表请所赐诏呼名,许之。”

    一般长辈给晚辈写信的时候都是直呼其名,李煜上表奏请罢除诏书不直呼姓名的礼遇,大宋皇帝以后再给李煜写信下诏,可以直呼其名,比如:李煜(收)、李煜(亲启)等,以求降低自己的身份。赵匡胤同意。

    三、“煜又贬损制度,下书称教”,改名中央机构。

    为了避讳正朔,显示自己对大宋的彻底臣服,李煜继续贯彻“降制示尊”基本国策,主动降低自己的政权级别,放弃尊严,只求能够偏安一隅、苟且偷安。

    开宝五年(972)正月,李煜下令把政权降格,他下的书不称“诏”,改称为“教”;把中央的行政机构也改了称呼,如尚书省改称司会府、御史台改称司宪府、翰林改称文馆、枢密院改称光政院。

    四、“降封诸王为国公,官号多所改易。”

    将南唐诸王的称号降称为“公”,自己的弟弟李从善,从郑王降为楚国公。

    五、摘除皇宫宫殿象征皇权的鸱吻。

    龙生九子,鸱吻是龙王的儿子,又叫鱼龙,是鱼和龙的结合体,这位龙子好在险要处东张西望,能喷浪降雨,可避火灾,驱除魑魅。从汉武帝时起,建造宫殿时都会放上鸱吻,古代惯例是:鸱吻只能是皇帝用,百姓家绝对不能用。

    中主李璟时,虽然嘴上说臣服后周,但金陵台殿的殿脊的兽头都设有鸱吻。李煜继位南唐国主后,—听说大宋使者要来了,李煜就命人搬梯子上房将殿脊的鸱吻撤去,使者走后再把殿脊的鸱吻复原。这次,李煜下令撤去鸱吻,不再使用。

    六、由穿黄袍改成穿紫袍。

    古代的皇袍是黄色的,黄色也是皇家御用颜色。大宋官员的官服是紫色的,—听说大宋使者要来了,李煜赶紧换上紫色的官袍,宋使一走,李煜把衣服再换回来。

    七、金鸡成怪鸟。

    按照金凤颁诏的礼仪,凡遇新帝即位、国家庆典、皇帝结婚、册立皇后,都需举行颁诏仪式。届时,皇帝要在皇宫城楼的大殿上宣布圣旨,然后将诏书放在一只金鸡的嘴里,顺墙送至城下,礼部官员在城下跪拜迎接,然后用快马分送至全国各地,布告天下。

    现在李煜尴尬了,因为他已经不再是皇帝,而是“江南国主”,这种“金凤颁诏”,赵匡胤可以有,李煜不可以有,再使用这种金凤颁诏的仪式,就是“僭越之罪”。

    大宋使者在宫殿前发现了这只“大金鸡”,报告给了赵匡胤,赵匡胤很生气,就质问南唐的使臣陆昭苻,陆昭苻立刻辩解道:“陛下,此非金鸡乃怪鸟耳!”

    一听此言,赵匡胤禁不住笑了起来,这件事情也就算糊弄过去了。李煜听闻此事,“吓死宝宝了”,赶紧命人把这只金鸡收了起来,再也不敢使用。

    八、“长春节,别贡钱三十万,遂以为常。”

    开宝五年(972)二月二十六日,李煜派遣他的七弟郑王李从善到东京,为赵匡胤过生日。这次他给赵匡胤带去了大量的金银珠宝,还有贡钱三十万贯,这事以后都成了惯例。

    赵匡胤也不客气,照单全收,还趁机将李从善留在了东京,晋封他为泰宁节度使,在汴阳坊赏赐一处大宅院,李从善挂职留宋,实际上给扣下来当了人质。

    李煜遣户部尚书冯延鲁为李从善所受封赐入京道谢,冯延鲁到了东京后,因病未能朝见宋太祖,就匆匆无功而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