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的天空》

第一卷 飞龙在天 第六十三章 扳倒最后一根柱子(3/4)

 这年年底,李煜又给赵匡胤送去了年货,“煜又贡米麦二十万石。”

    这一系列弱爆了的降尊操作,让南唐国主李煜,已经卑微到尘埃里去了。他完全不顾及君王的脸面,只为告诉赵匡胤,自己已经跪拜在您大宋天子的脚下,无意与大宋作对,幻想能博取赵匡胤的同情,一心只想做大宋的附庸国,让大宋找不出任何借口来攻打南唐。

    政治不是小孩过家家,赵匡胤的心思李煜永远不懂。南唐改改名字,进点贡,雄才伟略的赵匡胤丝毫不会看在眼里,他要做千古一帝,他要天下大一统,让全天下都姓宋。

    有商人向李煜告密,说宋军在荆南建造战舰千艘,南唐形势危急,请求派人秘密焚烧大宋战船,李煜怕惹火上身,一点不敢造次。

    被国事折磨得焦头烂额的李煜,只有在小周后的柔情蜜意里,才能寻找到一丝生活的乐趣和快感,有时他也和臣子们一起饮酒买醉,麻醉自己。

    据不完全统计,李煜从继位到公元973年(大宋开宝六年)的十三年时间里,一共向大宋进贡了金器不少于五千两,白金不少二十万斤,银不少于二十万两,钱不少于三十万贯,绫罗绸缎不少于二十五万匹。

    连年的进贡,让本属富裕的南唐,最后只落得“帑藏空竭”,有时竟然连贡品的钱都凑不齐了。

    ◆ 自废武功

    有句话叫“墙倒众人推”,李煜属于“墙不倒自己推”的那种类型。

    大宋开宝三年(970),当大宋和南汉正在鏖战之际,镇守武昌的镇海军节度使林仁肇向李煜密奏道:“如今大宋在淮南的各州的守军不多,兵力很弱,宋国这几年又连年用兵,平定西蜀、荆湖、岭南,往返数千里,士卒早已疲惫不堪了,这正是兵家所说的可乘之机。陛下只要给臣数万兵马,臣出兵寿春,渡过淮河,占据正阳,一举夺回咱们的江北故地。”

    林仁肇,建阳(今福建南平)人,身材魁梧,生性刚强坚毅,武艺高强,臂力过人,身刺猛虎纹身,人称“林虎子”。原是闽国裨将,闽国灭亡后,赋闲在家,后入仕南唐。

    显德三年(956年),后周军攻打淮南时,中主李璟任命林仁肇为将军,让他率偏师救援寿州。周军建成正阳浮桥,扼住南唐援军的进路。林仁肇亲率一千名敢死士,用船载着柴薪,乘风放火,欲焚毁浮桥。不料,风向转变,后周军大将张永德乘机进攻,唐军大败。林仁肇单人独骑殿后,掩护大军撤退。

    正阳桥头,林仁肇挥舞着丈八蛇矛枪,恰似张飞张翼德再世。张永德见有人拦路,忙拈鹊画弓,急取雕翎箭,连发数箭,均被林仁肇挥矛磕开。

    英雄惜英雄,张永德不忍伤他,言道:“唐军有如此能人,不可轻进!”遂不再追击。此战,林仁肇赢得了“南唐第一虎将”的美誉,被拜为镇海节度使。

    见李煜没有下文,林仁肇又上表道:“陛下,您不要再犹豫了,如果您还有什么顾虑的话,当我起兵后,您立刻宣布我带兵造反了,这样的话,如果臣成功了,功在社稷,利在国家,臣若兵败,陛下便灭我满门,以此表示陛下并不知情,对宋朝没有二心,您看这样行不?”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眼见大宋蒸蒸日上,江南国势日颓,李煜仍然不敢越雷池半步。

    “大朝附庸,安敢加兵?大宋我们惹不起!”他拒绝了林仁肇的自强之策,诏令:“你千万不要胡来,这会连累到国家的。”

    为了防止林仁肇胡来,李煜把林仁肇调到南昌,任命他为南都留守、南昌尹。

    “竖子不足与谋”,老板窝囊,下面的人再有本事也是白搭。李煜依旧终日躲在温柔乡里醉生梦死,坐观赵匡胤平灭岭南、屯兵长江上游汉阳。

    他放弃了任何招惹宋军的行为举动,放弃了所有的军事对抗,认赵匡胤做“大哥”,替老大守着南唐这块家业,守着这头将要瘦死的“骆驼”。

    “武德”,曾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武德年间,李渊统一了全天下,大唐拥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疆域。

    李煜的寝宫也叫“武德殿”,住在武德殿内,却无丝毫武德之威。

    这日,武德殿内,笙箫曲悦,木笛悠扬,一朵金黄色的莲花浮于薄纱之上,徐徐绽放。花蕊之中,一位少女,娇艳而出,展开婀娜的身姿,随歌翩翩起舞,俯仰摇曳。

    一双纤细娇嫩的玉足,缠着薄如蝉翼的帛纱,仿佛仙霞初露云端,又似花容掩蔽明月。“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三寸金莲,轻灵妩媚,宛若朦胧月色下的嫦娥仙子,又或是瑶池归来的天外飞仙。

    李煜看得如痴如醉,情不自禁地吟诵起王昌龄的《采莲曲》:“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