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王文,他就能当。
虽不是首辅,但他也当了太傅。
即便满朝太傅有点多,但每一个太傅,都有足够功劳的。
景泰朝的官位,是最难升的,含金量是最高的。
“谁也不愿意白拿钱。”
朱祁钰笑道:“既然掏了这笔钱,就得给些好处,比如贩奴证,发一张,让他们从别的地方补回来。”
贩奴证根本就没用,民间贩奴行业野蛮生长。
甚至,里面有把明人当奴隶混着卖的,官府也不太管,实在没法管,除非都是白人奴隶,能分辨出来。
若混着东南夷、印度奴隶,根本看不出来。
“再给点优惠政策,学校里把他们的事迹挂在墙上,让学生们记得便是。”
“中枢再给发一张奖状,表彰他们。”
“倘若有商人,不愿意为国家大事效力,甚至阻碍全民教育。”
“那么就别怪朕心狠了。”
“任何人,敢阻止民族教育根本大计的,一概诛族!”
杀几个,就老实了。
大明什么都不缺,尤其不缺人。
“陛下,那这六年是读社学吗?”王竑又问。
“读社学,把社学分为一到六个年级。”
“君子六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教本要多多编写,让学校自选,各行各业,都要编入教本之中,让孩子们了解大明,认识大明。”
实际上,现代教育培养的是工人。
朱祁钰真看不上死记硬背的应试教育,最没用的东西。
应试教育开始于成化,大成于现代。
成化之前的进士,可不是应试教育。
“陛下,还不学经义吗?”朝臣觉得诧异。
社学的教本,五花八门,涉及数学、物理、化学、机械、生物、医学、人文、历史、道德、常识、地理、美术、音乐、艺术什么都有,就是没有经义。
朱祁钰翻个白眼:“你让他们读经义?谁来教啊?就基层那些先生,能教明白吗?”
朝臣顿时不吭声了。
“一个四五岁的孩子,你让他们怎么学经义?六年级念完,才十几岁,再读经义一点都不晚。”
朱祁钰笑道:“除非教育司能批量制造出经义大才,放到民间去,教导孩子们早早读经义。”
“否则呀,没戏。”
“再说了,读经义是为了什么?真是明白其中道理吗?哼!”
“不就是想当官嘛!”
“若民间四亿孩子,都想当官,全都读经义,你们觉得会发生什么?”
朝臣打了个哆嗦,造反!
遍地都会造反!
读经义就是为了当官,实在当不上,只能想办法造反喽,没条件创造条件。
“所以呀,要培养孩子们,各行各业的兴趣,不要总想着当官,当官没什么好的!最好不要当这个东西!”
朱祁钰说话很违心:“各行各业,都是为人民服务,都是为了创造美好生活,没有差别的。”
朝臣全都跪在地上:“陛下圣明啊!”
废话,在朝的都是政治家族,民间新人上不来,便宜的是他们,他们的子孙就能永远当官了。
“所以呀,等着孩子们心智成熟之后,再读经义,十一二岁,读经义,若有从政的兴趣,朕是欢迎的。”
“就算是碰壁了,从不了政,也能靠读过的书,过好这一辈子。”
朱祁钰笑道:“朕为了民间发展,可是操碎了心啊。”
“所以呀,教本要多多编纂。”
挑破了其中道理。
中枢编纂教本,就会夹杂私心,鼓励孩子们去搞理化生,别学政史地,那玩意学会了太危险。
大明的机械人才,不就来了嘛。
可等某一天,朝廷风向变了,皇帝想诏用什么人才,还不是皇帝一句话的事情吗?
“民间孩子太多了,现有的社学远远不够。”
“要多多增加社学数量,扩大现有社学规模,并从民间遴选出更多的老师。”
说到这里,朱祁钰笑道:“朕这些年,收养了百万孩子,已经有二十几万长大了。”
“读书的很多,去民间当一个老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